N海都全媒体记者 阙文龙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这是旧时许多人对平潭的印象。曾经的平潭岛,每年7级以上大风超过200天,是“世界三大风口”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潭岛南部生态廊道防护林郁郁葱葱 念望舒 摄

上世纪60年代起,平潭找到了治理风沙的良方——植树造林。2016年8月,平潭国际旅游岛获批以来,平潭在全岛又掀起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种植木麻黄防风固沙,实施“绿岛花城”行动。如今的平潭岛披上了“绿衣裳”,天蓝海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并捧回了“全国生态建设先进县”“国家森林城市”的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屿湖美景 念望舒 摄

旧平潭

一夜沙埋十八村

生活在海岛的人们,对风沙的肆虐早有切肤之痛。在平潭,“狂风过处风沙起,一夜沙埋十八村”成为妇孺皆知的典故。《平潭县志》载:“相传清初,浦尾十八村,一夕风起沙拥,田庐尽墟,附近各村患之。”

迄今为止,经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当年“一夜沙埋十八村”的地方满山遍绿,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大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平潭风沙肆虐 平潭融媒体中心 供图

“平潭岛上盛产花岗岩石,于是当地人就地取材,用这些石头建起了碉堡般的石头厝,这是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生存智慧的结晶。”老平潭人薛华说,这些石头厝冬暖夏凉,还可以抵挡海岛大风大浪,以及潮湿等各种恶劣天气。如今,随着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这些石头厝成为一道独特的海岛景观。

木麻黄

镇守各大风口

林业人老李,从事林业工作27年。

“之前在沙荒上植树造林,很难一次性成活,一年种十年补植的现象长期存在。因为周边没有大树庇佑,春夏造林的时候苗木都可以活,可一到秋冬季节,风沙一起,原来栽种的苗木就被沙埋了。”老李说,他们到第二年继续补植,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地栽种,栽种范围才慢慢向海滩、沙荒地扩展。

长江澳是平潭最大的风口,也是历史上遭受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士说,平潭探索新的治理方案,采取修建前沿挡风沙堤,内缘造林地设置挡风篱笆、覆土、种老鼠刺、打机井、铺设管道浇水等多种防护措施,如今建起了一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江澳吹沙地造林

据了解,木麻黄耐瘠薄、耐盐碱、耐干旱,不怕海潮,是目前平潭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无可替代的树种,也是实验区的区树。全区木麻黄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主要镇守平潭沿海各大风口。目前平潭五大风口基干林带(抵御自然灾害的沿海防护林带)建成合龙,沿海风口的风沙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北部生态廊道俯瞰,绿树环绕 江信恒 摄

广植树

风速逐年下降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2000公顷以上,封山育林7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8.85%,力争今后五年达45%以上。”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人士说。

在岛内,驱车驶过平潭中山大道、金井大道、环岛路、坛西大道等主干道,高大整齐的树木随风摇曳,三角梅、黄槿、月季等争奇斗艳,令人心旷神怡。

一组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平潭风力基本上可达到7至8米/秒,如今随着植树面积扩大,城区风速基本在3.8米/秒,降了一半左右,平均风速呈逐年下降趋势。

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平潭将加快推进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生态岛。

编辑:潘泽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