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社会的不断更迭、人类的进化发展、文化的传承发扬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系统中学校存在优劣,城乡之间教育存在差距,“唯分数、唯升学”论观念和应试教育机制的存在……导致教育竞争日趋严峻。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生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开始给孩子报大量的“校外培训班”,陷入“教育内卷”的漩涡,低年龄段的孩子过早学习高年级的课程,高年级的孩子面临升学压力更是不会“放过”任何补习机会。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催生下,培训机构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而学生的“书包”却日趋沉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想切实将“双减”工作落实到位,必须找寻根本问题,做到标本兼治。教育培训机构爆发式增长,背后折射出我国在教育机制、教育理念、家长教育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有些学校为完成升学指标,甚至用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数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助长了教师的功利心,产生教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成绩差学生的现象。同时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强弱之分,能力差的孩子在学校未能完全学会,自然会抓住课外培训机构这根“救命稻草”,天赋高、能力强、成绩好的孩子要想进一步提升成绩,也会去培训机构进行拔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人才观一直保留在中国家庭中,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小初高的学校存在等级之分,不同等级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质量也达到不到相同水平。同时高等教育学校也有等级划分,教育竞争与将来的工作竞争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过大,就业形势严峻,这也助长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从严管制培训机构,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但如果学科培训机构没有了,成绩差的孩子该去哪里提高呢?这成为了一些家长担心的问题。天赋高的孩子自然可以维持一贯水平;父母文化水平高的可以承担起辅导孩子的重任;资金充足的家庭可以请家教进行一对一辅导,而不满足以上几种情况的家庭该如何做,这无疑使他们丧失了一些可以提升的机会。同时培训机构的减少,会不会助长家教或私人一对一教学的肆虐增长,会不会哄抬私教的价格呢?这也值得关注与深思。由此而看,国家落实“双减”政策任重而道远,既要关注到枝节,也要关注到根本,使政策真的能够做到惠利于民,切莫让智慧“双减”失了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