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自古盛行佛道二教,两宋时期道教最为兴盛。南宋初年,黎里两个最大的村庄梨花村与何家浜连结为黎里镇。南宋咸淳元年(1265),黎里西半镇建造道院,由全真教主派员管辖,故名全真道院。江南村镇,自古“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建庙必建桥,一座石桥,俨然就是神仙与世俗过渡的节点,大有转换时空的功能,走过一座桥,凡夫村氓恰如从凡尘俗世登临仙境一般。此桥东南沿岸,原有一座名叫“大陵”的土丘,南宋初年,为整顿市容市貌,土丘被铲平,也许是怀旧心理吧,石桥以“大陵桥”命名。全真道院体量高大,香火旺盛,黎里百姓称为“大庙”,后来大陵桥南岸,又建财神庙,规模较小,称为“小庙”。大陵桥一桥挑二庙,黎里民众习惯上将大陵桥叫作“庙桥”。庙桥沟通南北两岸,一条庙桥弄,成为热闹商业街,使得大庙香火日益繁盛。
(重建后的大陵桥)
二百年历史风烟飘然而过,明代景泰年间,主持全真道院的吴云山道长,能文能武,是位得道高人,肚才好,见识高,更有雅量,深得百姓称道。天顺元年(1457)一个晚上,吴道长做了个梦,梦见北院墙角树桩边窜出两对兔子,二黄二白,面对道长,举起前腿,直立着像人一样连连作揖。天刚蒙蒙亮,吴道长就独自来到北院,找到那个从未引注意的树桩。他拿一根棍子,左拨右拨,左瞧右瞧,下面竟是个空洞,俯身下去一瞄,嗬,真有名堂吔!再挖再拨,露出两个陶制坛子。道长运足神功,双手用力一拔,一个坛子提了出来,好大呀,圆径一尺,高及膝盖。拨开面上浮土,先是一块黄灿灿的金锭,下面全是银元宝。吴道长明白,吴地自古有“银活金沉”之说,窖藏白银,必用黄金镇住,否则银子会离坛遁逸。吴道长抓起金锭一掂,不下10两,下面的元宝,是元朝的,按照定制,50两一个。点数一下,一坛20个。有数了,两坛窖藏,黄金20两,白银2000两。吴道长虔诚地向上天拱手拜谢,口中喃喃有声,然后不动声色将坛子放回原处,掩好树洞。
(吴云山道长铜像)
再说那大陵桥,梁式三孔,用的全是武康石,武康石质地粗而松,这里水流特别湍急,船只到此,磨蹭、撞击时有发生,两排桥桩石,开裂的开裂,缺损的缺损,毁坏日益严重。一天,一声巨响过后,一个小道士急奔进来,报说庙桥撞坏了。原来,庙桥被一条大驳船撞了,撞得确实厉害,靠北侧那排石柱,严重位移,边上一条桥石已经断裂。桥面斜向一边,马上就要坍塌。大驳船船主一看闯大祸了,弃船连夜出逃。黎里的乡正和乡副,急急上报,要求缉拿船主,命他赔偿。吴道长派出耳目,四出打听,了解到船主貌似家大业大,其实是空心萝卜皮好看,没什么钱的。庙桥历经二百多年,风化严重,再加这么多年船只冲撞,该重建了。长怀一颗慈心的吴道长,决定启用那封存20年的地窖。他带领小道士,挖出两个坛子,两块金锭加上40个银元宝,重建新桥,完全可以了。
成化十三年(1477),吴道长雇佣三条大船,前往安徽屯溪购置青石,考虑到人流量大大增加,桥面拓宽一倍,桥面除一块质地较为致密的武康石大石板外,其他换用青石。道长自拟了四条文字:“愿天下多生好人,愿好人多做好事”。“鲈乡永康黎庶,万方抚绥神州。”请石匠刻于桥柱两侧。
此后数百年,庙桥多次重建重修。清乾隆四十年(1775),再次重建,这次青石多数换成金山石。接下来,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光绪八年(1882),民国九年(1920),多次进行过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庙桥进行了一次破坏性重修。当时,大庙与小庙都已拆除,为了通行摩托车、自行车,市镇建设头头下令将两边石驳岸向河中推移垒筑,变梁式三孔为单孔,压低桥高,用原来的五块长条石两边一搁,一座低矮石头平桥,不伦不类的算是改建成功。
(1970年后的大陵桥)
直到2015年春,黎里古镇管委会议决,按照原式样重建庙桥。为了原汁原味,采购相当的旧石材。值得一说的是,庙桥桥面当中,竟然发现嵌有一块凿上“金梅兰桥”四字的条石。老黎里知道,镇东梅兰桥始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金家单独捐资,可是金梅卿与潘兰卿夫妇忽发奇想,不仅桥名取自他俩的名字,在桥名前还要冠以姓氏“金”。这一举措遭到众人非议,大家都说金氏夫妇“厚脂纳德”,最终金氏还算明智,两块已经凿刻“金梅兰桥”条石,废弃不用,重刻“梅兰桥”三字桥名。此桥建成后不到30年,就被重建,那“金梅兰桥”两块条石,一块被凿成二段,安放在桥基上,另一块不知去向,却原来隐身在这里。古镇管委会决定将这块“金梅兰桥”条石,移到梅兰桥头妥加安放,让后人了解那一段“厚脂纳德”的往事。
(“金梅兰桥”条石)
2015年4月,庙桥重建竣工。细心的人发现两侧桥名落款却是鸳鸯式的,东边“重建大陵桥”所落时间是“民国九年重建”;西边“重建大陵桥”则是“乙未年春”。民国九年是1920年,乙未是2015年。这样的时间落款,真可以列为建桥史创格。创格主要源于古桥文物保护。古镇保护修复,尽量修旧如旧,保存原有旧观,民国九年以及其他三块桥板石,整齐而坚挺,被完整保留下来。2016年春,庙桥广场建成,清末民国全真道院东侧一座简易戏台,扩大规模,移建成坐北朝南。此后,逢年过节,黎里百姓自发到此登台演出,尤其是春季百戏梨花节,各社区各村庄,纷纷显宝显艺,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吴云山道长当年刻石的两副桥联,一副已经不存,一副仅存“愿天下多生好人”半联。古镇管委会请吴江对联高手陈志强重新撰写,又请黎里籍书法国手徐云叔书写。
(大陵桥东侧桥联)
(大陵桥西侧桥联)
东侧的一联:河干已遁陵丘影,圯(yí)畔犹闻钟鼓声。
上联提到庙桥东南原有土丘大陵,南宋初年在赵磻老带领下移掉了;下联描述桥北有全真道院、桥南有财神庙,后来又有周宫傅祠堂,祭神祭祖时满是钟鼓之声。
西侧的一联:近观南北双庙峙,遥望东西众虹垂。
上联的双庙,就是大庙(全镇道院)与小庙(财神庙),下联的众虹,庙桥东有鼎新、登瀛等桥,桥西有明月、里仁、望恩等桥。
全真道院始建于1265年,68年后增建棂星门,现在全真道院与棂星门都已经荡然无存,不过,棂星门的两根石柱至今依然矗立。庙桥加上这一对石柱,自会向人们诉说宋元明清至现在的风雨沧桑。
附:庙桥小庙
黎里古镇过街楼,主要有两处,一在明月桥东,一在大陵桥南。明月桥东堍的过街楼,有一段悲喜剧,请参见《古镇黎里》40页,这里不赘。大陵桥南堍那一处,是清初几个落第秀才的杰作,他们想凭一座小庙同全真道院这座大庙相对抗,招引百姓香火,搏取随愿乐助,结果留下一句“道儒拙演大陵桥”的民谚,参见《古镇黎里》43-44页。 这座小庙,紧三间,横跨庙桥弄东西,上层正中一间供奉武财神关云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小庙被拆除,准备改建民居。黎里民众大多认为,供奉财神的那一间,不会有人敢胆居住。有人历数黎里在庙基建房,入住后发不了家不算,还疾病灾祸连连,折寿的折寿,早夭的早夭,一直鸡犬不宁。因此庙桥弄过街楼不存。
2015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决议恢复庙桥弄过街楼原貌,正中一间屋脊上按原貌雕上双龙。好多外来游客看了,说这不是一般民居,更有识货者说,入驻这里的神灵肯定属于帝王级别。的确,小庙供奉的武财神关云长,决非寻常之辈。关老爷集忠义勇武仁信诸品质,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百姓愿望,迎合统治阶级理想品格,因而千百年来受到庶民拥戴,更受到帝王加封。宋初被封“显灵王”,宋末徽宗封他“义勇武安王”。明代晋级“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历代皇帝都以关云长为忠义的化身,树作教育忠君爱国楷模,于是关云长“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不断升级,不断神化。
(关帝关云长立像)
大陵桥的小庙,恢复原貌就此一间,由于敬畏,至今空置。游客每到这里,导游介绍,大陵桥南有财神庙,小庙;北有全真道院,大庙,一桥挑二庙,因此黎里民众习惯上把大陵桥叫作庙桥。
( 本文首发于《黎川四季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