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火炬燎原南都

——刘宋营中共南阳第一支部

1902班王昭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刘宋营村,是南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南阳支部诞生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认为“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责是从各个方面准备广东(州)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由于河南战略地位重要,是西入川陕、南下荆襄的交通要道,成为各路军阀的必争之地。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上海组织遂派遣南阳县籍共产党员、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学生杨士颖回家乡工作。杨士颖回到河南后,与中共豫陕区委取得联系。中共豫陕区委决定派遣在开封中州艺术学院任教的南阳人刘友三、朱冠洲和杨士颖一起回南阳开展党的工作。他们三人奉命回宛后,利用合法职业作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刘友三到南阳城内省立五中任教,朱冠洲到驻宛建国军第一梯队担任指导员(当时国共合作),杨士颖暂住城内家中。经过一个时期的培养考验,他们又发展在上海上学、当时休学在家的进步青年刘宋营人刘实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革命活动,他们认为应该首先建立党的支部。经过认真调查,初步确定把支部建在群众基础比较好的刘宋营村。

1926年5月的一天,刘友三、杨士颖、朱冠洲到刘宋营刘实中的家里,以打牌作掩护,召开党的会议,学习《共产党宣言》,决定成立中共南阳支部,书记刘友三,青运委员杨士颖,军运委员朱冠洲,农运委员刘实中。会议还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以刘宋营村为基地,积极发展工农和知识分子入党,以开展农运工作为重点,做好青运、军运等各项工作。就这样,南阳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诞生了。

党支部刚刚成立,开展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总结了前段工作的经验教训之后,决定由刘实中负责筹办“义学”,通过办学加强同群众的联系。根据党支部的决定,刘实中筹集资金,在自家的耕地上建起9间草房,购置桌椅板凳和笔墨纸砚,自任教员,招收附近穷苦人家的子女60多人人学。一个多月之后,党支部认为,光吸收儿童办学还达不到迅速发动群众的效果,另外“义学”名称也太旧,缺乏革命性,就将其改名为“平民学校”。同时决定开办夜校,吸收青年和成年人参加,教他们认字,在学习中,宣传革命道理,以发动群众,提高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取得了群众信任,接近他们的人越来越多,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农民刘同寅就是通过农民夜校班的培养,加入了党组织。

1926年8月,驻防南阳的建国军向刘宋营派40牛车军粮。党支部研究,由杨士颖和刘实中出面,发动群众,利用当地的群众性防匪组织—红枪会抗粮,维护群众利益,扩大社会影响。在对红枪会进行说服教育后,共同商定由杨士颖、刘实中和建国军交涉;交涉不成,就发动红枪会攻打建国军。一切准备妥当后,杨士颖、刘实中找到建国军在那里负责催粮的头头说:“我们已经给樊(钟秀)司令说过了,刘宋营的粮可以不交。”并威胁说:“如果你们强要,逼得红枪会起来打你们,后果自负!”建国军负责征粮的头头迫于压力,不敢贸然强征,无奈之下只好答应刘宋营用一车军粮交差。抗粮斗争的胜利,使党支部扩大了影响,贫苦百姓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开展斗争,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1926年10月,共产党员刘福僧、刘协中受组织委派去武汉报考军校,没被录取,返乡和刘友三接上关系,参加中共南阳支部工作,党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

1926年冬,中共南阳支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协助国民党筹建基层组织”的指示精神,决定派刘友三、杨士颖、刘福僧、刘实中以国民党党员的身份,帮助国民党筹建县党部。国民党南阳县党部的建立,为中共组织开展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刘友三、刘福僧、杨士颖经常以国民党南阳县党部成员的名义,参加集会,发表演说,宣传革命。他们还经常到各中学进行革命宣传,激发了广大师生的革命热情,推动了青年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

1927年春,根据中共豫区执行委员会的指示,中共南阳支部派刘友三、杨士颖、刘福僧、刘实中、刘协中赴武汉参加北伐战争,朱冠洲随建国军移驻湖北。中共南阳支部因主要成员离开,暂时停止了活动。

1927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派遣刘实中、刘福僧、刘协中回南阳继续开展工作。他们恢复了中共南阳支部,临时负责人刘实中,委员刘福僧、刘协中;恢复了平民学校和农民夜校班;以农民夜校班学员为主,发展农民协会会员100多人,斗恶霸,闹抢粮;以农民协会积极分子骨干为主,发展党员42人;建立农民自卫团,直接掌握60多人枪的武装队伍,夜袭国民党白秋税务局,首义成功,在南阳地区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根据中共豫南特委的决定,以中共南阳支部主要成员为基础,在刘宋营村成立中共南阳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南阳特支。至此,中共南阳支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93年,中共南阳县委、南阳县人民政府在中共南阳支部成立地树立纪念碑,让人们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在南阳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的历史功绩。

“中共南阳第一支部”旧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刘宋营村。党史文化长廊15米、房屋5间,其中展厅3间80平方米,展出了中共南阳第一支部成员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图片,各个历史时期党旗、党徽等标志性资料,以及中共南阳第一支部从建立至星火燎原到整个南阳地区的历程。2015年,经过修缮的中共南阳第一支部旧址重新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

1902班田依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毛泽东旧居的办公室里,一套棕色木质办公桌椅临窗而放。桌上摆放着砚台、笔筒等物品,与之配套的转椅为四足圈式椅,由于年代久远,已略显破旧。70多年前,在西柏坡一间16.3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毛泽东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件。就是在这里,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夙兴夜寐、决胜千里,赢得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5月,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到达西柏坡,这里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此后不到10个月时间里,“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两个务必”在这里发出,“进京赶考”从这里动身。

在这间仅有16.3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毛泽东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坐在办公桌前起草电报和文件,对前线发布命令。据统计,在西柏坡期间,他亲自起草的电报有400多封,仅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就有197封。西柏坡作为指挥300万军队的大本营,与全国各战区的往来电报,像雪片一样,昼夜不断。

正因为有了党的伟大领导,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快速发展,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疫情期间,中国人民听从党的指导,自愿居家隔离,为战胜病毒贡献力量。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最终人们击败了病毒。

在防汛抗洪期间,基层党员挺身而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灾区人民上下一心,不论男女老少,雨再大浪再急,也挡不住大家共同守护的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共同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大街小巷都在宣传党的精神,弘扬党的理念,学习党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今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们共同学习党的伟大历史,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员小故事

——心怀向党心

1902班张思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习党史,了解中国的红色故事,是我们作为青少年所必需要了解的事。在中国共产党中,每一个党员都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党员,在他们身上发生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事。

在我的村庄中,便有几位老党员,如杨清珍,李长杰等。爷爷总是给我讲他们的故事。在这次新冠疫情当中,他们便起到了先锋的模范带头作用。杨清珍奶奶虽已80 岁,但在疫情严重的时候,还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在疫情值班时期总见她胳膊上带着疫情防控袖标和口罩一直坚守在防控疫情的卡点上,每天给过往的人测体温,做宣传,消毒等防控工作,我好几次见到她都是忙忙碌碌的。80多岁的她已经满头白发,本来她可以在家好好的享受生活,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她勇跃的参与到这次疫情防控中。那个时候,村里家家都自行隔离,吃的用的都出现了短缺,爷爷告诉我,那个时候李清珍奶奶又开始充当了我们的物资购买代办员。在李清珍奶奶这样老党员的带领下,我们村的工作人员都积极的参与起来,村民也积极的配合,才使村里的抗疫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非常敬佩像奶奶这样的党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正是因为有这些党员的引领,让我心怀向党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