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德国吞并奥利地以后,希特勒并不满足于眼下的侵略成果,不断向四周扩张,捷克斯洛伐克成为其重点目标。在德国周密部署层层紧逼下,最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面对德国层层逼近,欧洲大国本应是欧洲和平的护卫者,却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换得暂时的和平,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慕尼黑阴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

慕尼黑阴谋是怎样发生的?围绕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和德国总理希特勒两人的会谈较量,不难发现,希特勒正是占着张伯伦害怕战争爆发的脆弱心理,一步步压倒英国,进而威慑西欧国家放肆扩张。

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地位

现代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出现是《凡尔赛和约》的产物,它一直得到英法等西方国家和国际联盟的支持,是德国侵略扩张的阻碍。

首先,捷克斯洛伐克与法国是同盟1935年又和苏联签订互助条约,事实上从东西两侧阻碍了德国扩张的计划。

其次,捷克斯洛伐克地处欧洲中心,具有西邻德国、东近苏联、北连波兰、南通巴尔干的特殊战略地位,可以作为进攻罗马尼亚和苏联的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捷克斯洛伐克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希特勒承认夺取捷克斯洛伐克,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可以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

希特勒在军事首脑会议上分析,一旦德法冲突发生,捷克斯洛伐克很可能参战,而德国越是对捷软弱,捷参战的决心也就越大,如果打倒捷克斯洛伐克,就能在德国侵略扩张中扫除很大一部分障碍。

苏台德危机

为了欺骗世界舆论和制造战争借口,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情绪一手策划了“苏台德危机”。苏台德区位于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和德国接壤,居民中有300万德意志族人,占捷克斯洛伐克总人口的1/5。

这样的比重并不小,但在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族仍是少数民族。德意志民族在捷克斯洛伐克议会有自己的代表、也有许多人在政府机构中供职,并没有受到任何歧视,也没有大的民族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后,打着建立“大德意志”的旗号,以保护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为由,扶植了以康拉德·汉莱因为首的纳粹分子,拼凑了一个苏台德德意志人党。

专门从事分裂和破坏活动,阴谋把苏台德并入德国,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希特勒充分估计了国际形势和西方绥靖政策,认为侵吞苏台德区的行动不会遭到西方的制裁。1937年4月,希特勒指使汉莱因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要求自治,并在苏台德区挑起德意志人和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的流血冲突。

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召见汉莱因,指示他在与捷政府进行谈判中不要做任何妥协,要不断提要求。事实上,这也是希特勒对英法等国的惯用伎俩,以“得寸进尺”的方式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

英法政府完全清楚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严重性,但为了避免战争,不愿采用强硬态度阻止德国的侵略扩张行动,而采取了姑息、妥协的立场,一再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退让,奢望以此使德国人失去发动战争的借口。

英国首相张伯伦一再表示,在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袭击时,英国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而战争。在与法国商量后,英国政府出面警告了德国,但也要求捷政府向德国作出更大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希特勒并不满足,193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和英国的情报部门得到消息,说德军的4个摩托师正向捷克斯洛伐克边界集中,并做好了侵略准备。

德国不顾英国三番五次劝告,积极备战,破坏欧洲的稳定局势,引起英法极度不安。英法决定对德国施加压力,威胁若德国对捷悍然发动武力,英法势必干涉。苏联政府也多次发表声明,要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

在苏台德危机中,英、法、捷、苏虽然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但就抵制德国采用武力威胁一个小国、破坏整个欧洲的和平与稳定这一点上,有着某种共同利益。

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希特勒不得不暂时稍微收敛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与张伯伦的两次会谈较量

苏台德危机后,希特勒继续全力推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1938年9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迫于英法压力几乎全盘接受了德国条件,给苏台德地区广泛的自治权

这种脆弱表现进一步坚定了希特勒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野心。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了避免战争冲突,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也希望直接同希特勒谈判。

1938年9月15日,69岁的张伯伦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到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在希特勒的别墅中,历时3小时的谈判希特勒几乎没有给张伯伦开口的机会。

希特勒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要求把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和西北部领土划给德国。为此,他将不惜面对任何战争,甚至甘冒引起世界大战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尼黑协议合影

希特勒还表示,在苏台德问题解决后,德国“在其他地区再也不存在任何领土要求了”。张伯伦表示个人同意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原则,但大不列颠对此不感兴趣而只对维护和平感兴趣,没有政府批准他暂时不能代表英国政府发表声明。

张伯伦作为一国首相,对希特勒的要求仅仅是不要再让局势恶化。

张伯伦回国后,立即与法国商讨,英法联合起来给捷克斯洛伐克施压,要求捷把德意志人君主的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英法的“建议”。

1938年9月22日,张伯伦带着英法两国的建议,再次飞到德国,在哥德斯堡与希特勒会谈。

张伯伦兴致勃勃地对英法的计划作了详细描述,并向希特勒再三说明英法的建议已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意。可希特勒却对他说:“我极其抱歉,所有这一切已经不再有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要求军事占领德意志族占居民50%以上的地区。希特勒的出尔反尔令张伯伦感到震惊,张伯伦认为希特勒已经从他那里得到所要求的东西,为此,他把他的全部政治生涯作了孤注一掷,并且已经被某些人士指责为出卖和背叛了捷克斯洛伐克。

现在希特勒中途加码,使张伯伦既失望又迷惑。张伯伦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其再三考虑英法的立场。

但是希特勒在第二轮谈判中却以毋庸置辩的方式,提出了一份要求清单,勒令捷克斯洛伐克从苏台德区撤退。

张伯伦尽管对希特勒的贪婪蛮横感到震惊和气愤,但他更害怕德国轻易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动武,将英法置于不得不加入战争的被动状态。

他答应把希特勒的新的苛刻条件转交给捷克斯洛伐克。得到张伯伦的默许,希特勒又假惺惺一番,表示对苏台德的吞并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和英国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的讹诈不仅遭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力反对,也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苏联政府在捷克斯洛伐克最困难的时刻给予有力支持,宣布将按照《苏捷互助条约》的规定,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有效援助。

但无论在英国、法国,还是在德国心目中,似乎都没有苏联和苏联影响力的存在,他们都有意排除苏联,不让苏联参与解决欧洲政治问题。

德国自然是不希望苏联参与的,但英、法这种意识形态压过国家利益的做法无疑使其吃了大亏,他们本可以联合苏联压制德国。

遗憾的是,英法依旧没有拿出决心对付希特勒。张伯伦与希特勒的第二次谈判结束后依然妥协退让,他的绥靖政策也走到顶峰。

张伯伦政府的政策和立场得到法国和美国支持。虽然罗斯福总统以对希特勒的贪得无厌忍无可忍,但面对战争的危险,罗斯福也希望张伯伦的“政策及其为和平所做的努力”能够成功。

然而罗斯福万万没想到,他的希望落空,美国还被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慕尼黑协定》及其恶果

1938年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在慕尼黑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四国首脑讨论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当天夜里,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举行会谈。

四国于第二天凌晨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根据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交给德国。

《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大片领土,其重工业基础被彻底破坏,铁路运输、公路交通、电话电讯系统几乎瘫痪。

此后,捷克斯洛伐克成了无骨的肥肉。《慕尼黑协定》对德国来说不但大大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拔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希特勒更可以为所欲为了。

慕尼黑决不是奠定“和平的新时代”的基础,而只能是恶化国际局势,加速世界大战的来临。回顾张伯伦与希特勒的两次会谈,与其说是英德两国的较量,不如说是英对德的步步退让。

面对希特勒这样出尔反尔贪得无厌的小人,张伯伦贵为一国首相,居然赌上个人名誉和政治生涯与其谈判,最后赔上一切退出政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希特勒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总打着“国家”、“民族”的口号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角色”,表面上在捍卫德国的利益,实际上在喂养自己的野心。

张伯伦代表了遵循政治规范与国际交往原则的建制派作风;希特勒则是纯粹的种族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

他认为德意志民族纯正的血统至高无上,为此迫害犹太人,打着复兴德国的旗帜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看到这里,或许我们的脑海中会不约而同地回荡起一句话:“让美国再次伟大”……

参考文献:

[英]基思·米德尔马斯:《绥靖战略》,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54页。

[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张继平:《历史的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与政略》,时事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