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朱力克

传言终于落地。

2021年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腾讯及关联公司采取三十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恢复市场竞争状态。

对此,腾讯发布公告回应表示将认真遵守决定,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依法合规经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市场的良性竞争。

腾讯音乐方面也回应“全面诚恳接受”,并将持续强化依法经营,不断加强合规体系建设,立足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数字音乐事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此次监管落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处理结果的指导方向非常清晰,各平台之间的竞争绝不应仅仅围绕版权维度,在兼顾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更要考量行业长远发展,推动真正的创新变革。

上一个十年,对中国音乐产业影响最大的两个字,非“版权”莫属。在国家版权局等行业监管机构的指导下,中国互联网音乐基本实现了全面的正版化,并推动中国音乐市场近年来的持续和快速发展。但在未来,中国互联网音乐要更进一步,靠的不会只是版权,而是内容生产、宣发生态、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平台能为音乐内容本身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价值释放。

借这次音乐版权授权模式调整之机,音乐人、版权方与平台刚好对合作方式进行升级,“内容和服务”将成为绝对的核心,终究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更普惠的红利。

音乐授权模式调整:行业进入“新版权时代”

音乐授权模式调整:行业进入“新版权时代”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 2021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开始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2016年7月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涉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立案调查。

依据《反垄断法》,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查清本交易违法实施集中的事实,充分评估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份额、控制力、集中度以及集中对市场进入和消费者影响等因素。同时,广泛征求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同业竞争者意见,并多次听取腾讯陈述意见。

最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腾讯收购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一事对中国境内网络音乐播放平台市场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依法对当事方罚款50万元,并责令其进行整改:

  1. 不得与上游版权方独家达成或变相达成独家版权协议,已经达成的30天内解除。
  2. 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上游版权方给予当事人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条件。
  3. 不得通过高额预付金等方式变相提高竞争对手成本,排除、限制竞争。

同时,此案对原有音乐版权授权模式进行调整,允许保留一定形式下部分独家授权。《决定书》规定,与独立音乐人(定义为以个人名义授权,未与唱片公司或经纪公司签约的自然人)的独家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年,与新歌首发的独家合作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处罚决定,意味着中国互联网音乐的“独家时代”也将因此告一段落,行业或由此进入“新版权时代”。

据法律专家的解读,这次音乐授权模式调整,并非完全消除独家,除了将独立音乐人保留了不超过3年的独家授权模式外,也为新歌、新专辑加了个独家首发不超过30天的“窗口期”。“窗口期”模式,在全球音乐市场并不陌生,一些知名艺人偶尔会以“窗口期”内独家合作的方式来换取平台宣发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2013年,碧昂斯(Beyonce)在iTunes独家发行新专辑《Beyonce》(窗口期是一个星期),发布当天,iTunes把主页面的幻灯片全换成了《Beyonce》的推广。坎耶·韦斯特的专辑《The Life of Pablo》在Tidal独家上线两个月后全网发布。另据外媒报道,Apple Music近年来跟俄罗斯歌手进行带窗口期的独家合作,窗口期是4-5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中国音乐市场留这么一个“窗口期”,实际上是在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同时,也试图调动起版权方与平台方的积极性,助力行业恢复健康有序竞争。

对于平台来说,在独家权益期内,因为保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会愿意投入更多资源去推广作品,让作品在“窗口期”内享受到最大的传播红利;对于上游创作者、音乐人和厂牌来说,在获得宣发资源的同时,也不会影响作品后续的全网传播;对于用户来说,在“窗口期”之后,便可以全网享受自己喜爱的内容,而不用担心受到限制。

规范化的市场,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利好

规范化的市场,将为行业带来更多利好

中国互联网音乐,经历了一个从“免费”到“付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监管机构两次重拳出击,2010年,国家有关部门关闭了多家盗版音乐网站,是正版化的起点,2015年,国家版权局发布“史上最严版权令”,让中国互联网音乐基本实现了全面正版化,并因此受到IFPI国际唱片协会的高度赞赏。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音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IFPI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录制音乐收入排世界第12位,如今已经上升到第7位。从IFPI每年发布的《全球音乐报告》看,过去五年来,中国是全球增速最快、发展最活跃的音乐市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版化”政策以版权为切入点推动了整个音乐行业的繁荣,版权市场的升温,强化了行业和大众的版权意识,也带动了行业的生产积极性。近年来,新厂牌创立蔚然成风,新人新作也层出不穷。

但随着时间推移,版权领域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集中于少数优质内容的独家版权博弈和高额预付费等问题,让行业为此争论不休。

这次调整依旧延续了管理部门推动行业正向发展的初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孟雁北表示,本案中,市场监管总局在作出处理时,没有选择“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等结构性救济处罚措施,而是精准采取行为性救济措施,从打破独家版权、规范版权支付方式等角度入手,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为行业发展带来强劲活力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平台企业争取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监管后,音乐行业发展也因此将会迎来诸多利好。

音乐平台:跳出版权资源的“零和博弈”以及因此带来的高成本负担,在版权授权模式调整后,势必将进一步激发版权维度以外的竞争,把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内容生产和服务的创新上,有助于平台的多元、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方:唱片公司、厂牌、音乐人与平台的合作模式将进一步升级,呈现多样化态势,版权方在合作上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并有机会通过合作上的创新来推动内容价值获得更大的释放。

内容生产:一定条件下的“独家”存在,将会让个体化的原创内容创作成为平台竞争的重点,为独立音乐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不但有助于年轻一代创作者的成长,也将为上游提供更多的人才和作品储备。

国家加强对于互联网音乐市场的监管,不断加强行业合规体系建设,鼓励和促进平台创新发展,激发平台创新活力,版权方和音乐人将获得更大的力度的创作支持与价值回报,用户也将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与服务。

拼内容和服务,才是行业发展的未来

拼内容和服务,才是行业发展的未来

“音乐市场是典型的大明星经济”,在《摇滚吧,经济学》一书中,作者艾伦·克鲁格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这就意味着,少数头部艺人和优质版权内容的号召力,决定着互联网的流量和版权内容的收入。

这也是过去几年来,围绕优质内容所引发的版权竞争格外激烈的重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中国音乐产业长期低迷,导致新增优质音乐内容匮乏,竞争过于集中在“存量市场”。

在快速发展了五年之后,中国的音乐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内容的生产愈发活跃,跳出单一维度的版权竞争,通过服务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新内容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已经具备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音乐平台本身是服务者角色,连接产业上下游,服务音乐人和用户。此次监管过后,平台的“服务”属性将进一步回归和加强,只有更好地服务才能赢得更多合作伙伴和用户的选择和青睐,也才能带动行业产出更多优质内容,进入正向循环。

无论是对于腾讯音乐还是其他平台,版权的全面覆盖只是未来发展的基础资源,决定平台生命力的关键,将是创新和服务,是新内容生态建构的完整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跟音乐行业和内容生产者建立共生关系。

不同的音乐平台,服务各具特色,在此之上,版权方如何更好的利用平台特色去宣发内容,让内容的价值能够实现最大可能的释放,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只有完善生态能将音乐内容价值最大化的平台,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从国外平台的经验看,版权的非排他性合作,更多是促使平台去加强自身的个性化服务建设,打造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另一方面,此次监管还将纠正数字音乐行业一直以来的通病:“高额保底”,音乐版权成本将回归理性,为平台与行业减负。内容创作是音乐行业的核心,对内容的投入将是长期不变的,随着高额保底金的取消,版权成本将会下滑,平台将会更多考虑发力增量市场,加强内容的共创制作和独立音乐原创内容投资。

无论如何,这都会推动新人新作的挖掘和孵化,让新内容的生产更具活力,而新内容的生产加上个性化服务的不断升级,将为互联网音乐带来更多的生机,也将会给音乐行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