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棵古树焕生机

——平凉市古树名木及“左公柳”保护工作侧记

□平凉日报记者 柳娜

方寸间,历数世上桑田沧海;时空里,细问人间暑往寒来。一棵古树名木,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生动记载。

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平凉的古树名木依然生命力旺盛,专业的“查体”与“复壮”持续展开,有病治病,无病保养,为古树名木的成长加油助力。

平凉的古树名木有多少?在我市2017年组织开展的古树名木第二次普查登记中,全市登记建档古树名木1237棵,其中散生古树名木1024棵;古树群6处,群内古树名木213棵;古树名木中,古树1227棵,名木10棵,古树名木7棵;一级古树名木101棵,二级古树143棵,三级古树993棵。共有14科20属20种,以国槐、侧柏、柳树树种居多。

在这些古树名木中,“左公柳”承载着平凉人最深沉的情感记忆。

“大将西征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同治六年(1867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平定关陇,进而收复新疆途中,率军进驻平凉,此时柳湖由于战争摧毁,满目荒凉,一片瓦砾。他组织僚吏捐俸白银2600两,命平凉泾固盐法兵备道魏光焘重建柳湖书院,新筑有涵虚堂、暖泉亭、蓬莱阁、讲堂、斋舍,又审度地形、浚池种荷,沿湖周围栽柳树数千株,人称“左公柳”,至今154年,尚存活146株。其中最大的树高30米,树身长满树杈,干体庞大,老根错节,状如盘龙,实属西北“柳王”。

古风悠悠,将如烟往事吹尽。在柳湖公园的柳树下,曾有多少花前月下的故事。它们饱经风雨沧桑,见证岁月变迁,见证悲欢离合,或盘根虬枝,或百姿千态,吟唱着生命的赞歌。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是摆在平凉人眼前的迫切命题。

柳湖公园个别“左公柳”因为“年事已高”,出现了干枯、朽烂、倾倒等现象。

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为改善古树的生长情况和生长环境,技术人员正在对这些古树采取复壮措施。

“和人一样,古树年龄越大,抵抗力越弱。我们发现一些树日渐衰弱,便采取了复壮措施。一是改良土壤,加强施肥浇水,提高土壤肥力。二是喷施农药,清除古树周围堆放的杂物、树上电线电缆异物。三是对树干树冠失衡、树体倾斜的及时设置支架。四是对古树主干中空的,及时用水泥、石块或混凝土进行填充,不让雨水继续冲刷到树洞里面,腐蚀树干。”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着为“左公柳”复壮的方法。

古树名木是珍贵的“绿色文物”,承载历史、滋养未来,不可再生、不可复制,也正因为如此,古树名木的保护更显得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立法方式规范古树名木及其自然生境保护。2008年,我市制定印发了《平凉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平政办发〔2008〕106号)》,对全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2020年底,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立法调研,2021年将古树名木保护立法作为市人大立法事项,组成立法起草组,先后召开开题会、讨论会、修改会和审定会,讨论修改法规草案,现已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力争下半年经市人大审定后报批实施。

开展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调查。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原地保护、依法管护、科学养护的原则,逐级开展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调查,对所有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统一编号,登记造册,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全部录入数据库。按照古树名木管理技术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全面落实挂牌、登记、拍照、围栏、复壮等管护措施。

保护古树名木,需要落实责任主体。为解决古树名木由林草、住建两个部门并行管理的问题,我市探索实行市绿化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明确公安、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文物、民族宗教等有关部门古树名木保护职责。逐级与日常管护责任人签订协议,做到树有人管、责有人担,真正把古树名木管护责任落到实处。

为唤醒每个市民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我市通过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工作,策划实施“献爱左公柳·共筑绿色梦”线上线下项目,形成“实体参与”和“网络参与”一体两翼保护新格局。

古树不言,静静挺立,就像一个个荡漾在我们心底的梦,牵引着我们的目光不断往岁月的深处回眸凝望。为了使青山常在,古树长青,我们要共同努力,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担负起“创森”的使命,让千年古树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