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深圳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规划建设深圳都市圈,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并明确提出,协同东莞、惠州优化临深片区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背景下,惠州的发展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

实际上,今年以来,惠州在“融湾入圈”上动作频频。惠州市委、市政府在《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推动实现与大湾区城市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与深圳先行示范区融合发展更加紧密高效,努力把惠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石化能源基地、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要板块、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高端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就惠州参与“双区”建设相关话题,南方日报记者多次采访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等专家大咖。在他们看来,惠州应当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主动紧密对接深圳、广州等周边发达城市,加快推动深惠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对接广深两大都市圈链接更多资源

从国际三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交通先行、产业为基是普遍规律。惠州土地空间广阔,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很大的受益者。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惠州逐步构筑起引资引智引才的吸引力。

惠州要抢抓“双区”建设和都市圈机遇,借助赣深高铁、广汕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打破行政边界和区域阻隔的壁垒,加快深莞惠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并密切与广州、香港等地的对接合作。

大湾区的交通网络要向粤东粤北扩散,惠州是必经之地。赣深高铁、广汕高铁,将给惠州带来很大的机遇。当然,惠州也必须交通先行,主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和互联互通。

多年来,香港、深圳等城市的辐射带动,是惠州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承担建设先行示范区的使命,深圳一方面会吸引更多人才等要素,另一方面动能外溢也将会更加强烈,更快地带动周边发展,包括惠州特别是临深县区。

交通是极端重要的,惠州要全方位拥抱和对接深圳、香港等地,包括陆路交通,如高铁网络、城际轨道。不单要推进深惠一体化,还要推进深惠同城化,让生活圈更加紧密。特别是要积极争取深圳的引领性、示范性大企业、大项目落户惠州。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广东提出深入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惠州可以抢抓机遇。惠州属于深圳都市圈,也紧邻广州都市圈,可以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惠州规划的“丰”字交通有一横就是对接广州,可以进一步加强交通对接,与广州都市圈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以及分工合作关系,同时接受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

惠州具有后发优势,但对比发达地区也还有发展上的差距。要借助深圳都市圈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借助深圳的力量,解决交通、产业、城镇化等方面的问题,把惠州的潜力点发挥出来。

惠州也要借此思考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特别是要借助深圳的资源补齐自身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例如,在公共交通方面,惠州要通过加快“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强化与深莞河汕的对接,并通过轨道交通打通与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快速通道。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要补北部地区乡村振兴的短板,要与深圳都市圈实现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

正如参与大湾区建设,惠州要动员全市力量,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的规划编制和贯彻落实。要通过调整地方政府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引导中南部的惠阳、大亚湾、仲恺等县区打破区域壁垒,鼓励资源跨区域配置,强化与深圳、东莞的分工合作,加速同城化。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借鉴广佛同城经验促进深惠融合发展

伴随着我国进入都市圈时代,同城化趋势方兴未艾。同在大湾区,广佛同城为深惠合作提供了坐标系。轨道交通的连接有助于惠州与深圳加强对接合作,但一体化发展关键更在于协同和融合,要打破行政隔阂,在规划上整体考虑。

从广佛同城的经验来看,广州、佛山通过地铁的紧密连接,变成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区域,包括产业规划、土地规划都打通,变成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对方视为自己的经济腹地。这种格局对深惠合作是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融合并不代表两个行政区域的合并,也不一定强求在短期内就完成融合,而是要分阶段来实施。在第一阶段,两地政府之间要多坐下来沟通协商,在产业规划布局上考虑对方的需要、进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在推进同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依托大平台、大项目,政府顺势而为推动合作,是最容易见效的。共建大平台、大项目,需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这样政府层面的合作交流也会更加有针对性。

深圳都市圈突出深圳是中心和枢纽城市,东莞和惠州可以围绕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行谋篇布局。惠州拥有区位、土地空间、产业基础三大优势。如果能把这三大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将为惠州抢抓都市圈建设机遇推动自身发展提供关键砝码。

惠州处在广州、深圳、东莞之间,既可以利用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在人才、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也可以利用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还可以对接东莞较充裕的民间资金,吸引这些资金前往惠州投资。

在深莞惠三个城市中,惠州土地资源最为丰富,完全可以充当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与粤东粤北城市进行无缝对接的接合部。

深圳被赋予建设先行示范区,会给周边城市带来深远的影响。借助这个机遇,惠州对接深圳关键在于要抓住重点,不单单是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还要在制度创新上多向深圳学习,加快制度创新。

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味着在制度创新上会有更重要的示范。惠州作为深圳的邻居,应当顺应深圳新的定位,顺势而为,优化营商环境。惠州关键是要作出选择,是选择停留在拿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做文章,还是更多通过制度创新来带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确实很重要,但对惠州这样的城市来说,另一个出路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反过来,科技创新又会助推制度创新。因应深圳新的定位,惠州要提前谋划对策,在制度创新上多向深圳学习,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营商环境提升,打造“类深圳”的一流营商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

深莞惠应构建协同机制强强联合发展

特区建设40多年来,深圳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创新型城市,但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惠州的发展空间更大,最近几年也在不断更新产业,逐步深融大湾区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在“双区”建设和深圳都市圈背景下,深莞惠要加强产业分工、创新协同,通过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双区”建设,惠州有很多机遇。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惠州拥有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未来集聚众多一流科学家,可推动相关科技产业发展,助力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而惠州关键是要提升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

惠州关键要按照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建设好一流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包括发展科技金融、建设孵化器等。

过去,惠州与港澳已有一些产学研合作做得不错。下一步,还要加强各类园区与港澳以及深圳的合作。同时,应该拓宽国际化人才到惠州发展的空间,可以建设“双创小镇”等平台。

在创新创业环境上,惠州可以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结合自身产业特色,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学院、高校前来办学。

都市圈的资源是流动的,城市之间分工协作,不能孤立地看待。在这方面,惠州要加快开放平台的建设,如对外联通的港口、机场等口岸建设。

都市圈重在分工协作,不同城市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惠州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土地资源丰富,空间很大,也有优势产业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还有非常好的生态环境。惠州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深圳强化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在我国,长期以来行政壁垒决定了区域合作的难度。都市圈的建设就是要避免画地为牢,应当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理顺各种机制,包括财税分配、激励等机制。一方面要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做好公共交通、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法治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

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建设要完善协同机制,通过成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形成高效对接的工作机制。同时,特别要推进规划的协同,包括道路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相互配套和衔接,形成合力。

邻近的城市之间,要更多地进行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一流的环境,吸引外面的资源到这里集聚发展。深惠两地需要把各自最强的东西拿出来,综合形成更多的优势,促进区域共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