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景 / 介绍

浙江大学本科 心理学+创新创业管理

认知神经科学方向

GPA:3.71/4.00

T: 113 (S27) G: 324

推荐信:三封均来自国内老师(两封科研、一封课程)

录取:Cambridge MPhil Biological Science (Psychology); Columbia MS Neuroscience and Education; NYU MA General Psychology

申请经历回顾

我的职业目标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转化。申请定位比较激进,主申全球Top10的认知神经科学的PhD与研究型硕士,获得上述的录取及UPenn、NYU及UIUC的多轮PhD面试。疫情之下,各校心理系PhD经费缩减,缩招严重,全球竞争愈发激烈。我因教授突然不招学生、希望录取但经费不足等原因无奈未能获得理想的PhD offer。

申请前的“沉潜”

(1)GPA与标化:在保证GPA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硬课丰富个人技能;对于老生常谈的标化,在各论坛与平台有众多易获取的经验与方法,原则是在成绩有效期内尽快获得理想分数,并关注各院校对成绩的具体要求。申请过程中的精力不值得被标化过多占据。

(2)科研:对于有继续深造意愿或需求的理工科申请者,科研必不可少。对于国内发展相对慢于国外的学科更是如此。在海外科研因疫情收到重大影响,connection搭建受挫的情况下,“科研救国”要求申请者在国内实验室获得脚踏实地的经历,或做出有说服力的成果,或掌握能快速迁移至目标实验室的技术。同时,探索有兴趣的科研方向并获得一定成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积极的尝试,因此需要申请者在基础知识扎实的情况下尽快联系实验室进行学习与实践(主动联系,进组后积极工作!),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官方(如CSST、NYU SURP等)或自联项目的科研经历拓展。如果有机会强烈建议去海外目标学校做一两段科研,一来增加见识,二来和海外教授建立connection并且收获一封推荐信,申请时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3)其他活动:对于PhD申请帮助可能不大,但若有类似助教、助研或其他学术、教学活动经历可能为申请加分(我和竞争者基本都有助教经历或学术任职)。

申请中的“展现”

(1)文书方面,我认为撰写申请材料需要说服目标教授申请者与教授合作完成项目的能力与自我发展的潜力,这需要申请者对本研的项目细节及自身的研究兴趣脉络(为何有兴趣/做了哪些探索及努力/未来打算如何发展)有十分清晰的把握,并能合理地解释与目标教授学习或合作的动机。写作方法论上可以参照世毕盟的详细指导。

(2)推荐信方面,与海外教授不同,国内的教授一般都会让你先写一个初稿,有的教授基本就会原封不动帮你提交,有的则会在这基础上做一些修改但是改动不会太大。可以在推荐信中展示你的一些独特品质和特点,加入一些细节性的描写,增加说服力。在不同的推荐信中可以展现你不同的品质,与文书结合可以让招生官看到一个更加综合全面的你。

(3)面试方面,需要在对本研项目足够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流利的表达并应对一切在材料中的细节提问。为此,面试前的材料准备(例如用于给教授展示科研成果的slides)、腹稿的反复练习及寻求导师的反馈并迭代是必要的。同时,需要对面试教授的研究方向及内容有较好的熟悉(提前高强度读论文)。我共经历了来自三个心理学强校的十几场面试,最深刻的体会是“不平行的竞争”——进入面试shortlist的人数较往年大幅减少,群面中基本没有中国面孔,拥有Top20硕士学位的申请者占绝大多数,仅有的本科申请者往往也毕业于海外顶尖院校或有post-baccalaureate研究经历。疫情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也给国内心理学或神经科学背景的本科申请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请总结与世毕盟的助力

一路走来,经历了海外教授推荐信爽约、Penn的录取取消等各类难题,但仍获得了较好的结果。我认为其中的重要因素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合理的申请策略与高效的执行力。前期的科研沉潜、申请季前期的广泛的信息收集与面试时的沉着展现均是必要条件。

在我的申请季中,世毕盟给予了我很大的助力。我在世毕盟的培训师与学术mentor(Columbia心理学博士)兼具专业与关怀,每次及时的讨论、材料修改都能帮助我提升对我当前申请状态的认知,并为我提供有益的意见,是我带有高不确定性的申请路上值得信任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