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31日,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肥胖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国肥胖大会媒体沟通会上获悉,此次大会首次发布我国建立时间最早、覆盖范围最广、登记数量最大的减重与代谢手术大数据《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以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减重指南2021解析》等4部指南共识同场发布,中国肥胖防治迎来多学科融合规范新时代。
为期两天中国肥胖大会有20多场学术会议同时举行,来自肥胖相关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减重与代谢外科、代谢基础及转化研究、营养学等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共商共议中国肥胖防治的最优策略与长期获益。
中国已成为“世界首胖”
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超重/肥胖成年人已过半。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排名第一。
“2016年是‘中国肥胖元年’,中国肥胖人群数首次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肥胖开始成为中国公共健康危机。”中国肥胖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在中国肥胖大会媒体沟通会介绍。
大会开幕式上,人民卫生出版社李新华教授分享了其在《柳叶刀》在线发表的国人肥胖趋势研究数据,强调中国的肥胖人数在15年间连续增长了约3倍,一半成人超重或肥胖,呼吁更加积极、有针对性的防治应对。
“肥胖其实是一种营养不良,2014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营养大会就已经明确了这一点。与此同时,肥胖还是多种主要慢性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癌症比如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也紧密相关。”大会名誉主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陈君石院士强调,肥胖已经成为一场“公共健康危机”,需要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物研发等医药卫生全行业及政府机构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联合攻关。
张忠涛介绍,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与此同时,肥胖尤其重度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这“四高”关系暧昧,容易引发一系列重大慢病,治疗起来非常复杂,亟需更多重视与有效防治。
“从医药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控制好肥胖也是为国家、为大众省钱。肥胖人群的医药费用要比普通人高得多。”张忠涛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更多关注肥胖防治问题、督导肥胖防治进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曾经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肥胖者的处方量是体重正常者的2.4倍,他们住院时间更长,并且需要更昂贵、更复杂的治疗。糖尿病70%的治疗费用、心血管疾病23%的治疗费用和癌症9%的治疗费用都是由超重造成。
四部肥胖治疗指南共识同期发布
大会现场,中国首个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减重指南《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肥胖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指南》,《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共识》,《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病人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2021年版)》共4部肥胖治疗指南共识同期发布,相关牵头专家分别进行权威解读,共同推动中国肥胖防治融合规范发展新进程。
“科学减重,营养先行。营养是体重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部分。我们经过五年的实践摸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证据,邀请全国百位营养与代谢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制定发布中国首个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减重指南,阐释从如何生活减重,如何用精准营养的手段减重,到如何用生活手段让减下来的重不反弹,旨在为中国临床营养医生提供高效、循证、实用的医学营养减重方案”,大会执行主席、《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的牵头制定专家、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陈伟介绍。
“更融合、更规范,是行业对中国肥胖防治领域的共同期待。”大会执行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介绍,肥胖治疗最终一定是走向多学科综合治疗,只有肥胖相关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疾病、减重与代谢外科、营养等学科交叉融合起来,才能为“胖友”们提供肥胖不同阶段、不同合并症表现的最佳治疗方案。本次《肥胖患者多学科综合治疗指南》、《糖代谢与心血管疾病共识》等的共同发布,昭示中国医学各界正在携起手来,合力筑建肥胖防治“护城河”。
“我对肥胖的直观认知来自于我的患者。门诊里,来找我的很多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都是肥胖人群。”大会执行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张宇清介绍,减重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与健康危害,但是看起来很简单的事,目前却没有一个非常集中的解决路径。我们目前的临床科室设置都是专注于各个细分专业,没有一个能够综合管理肥胖患者体重、全周期全方位管理他们健康的地方。
“中国肥胖防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下一步,在临床层面的体现就是多学科一站式体重管理中心的建设与推广。”张忠涛表示,体重管理不是哪一个科室的事,而应该涵盖内分泌、心血管、代谢专业、减重外科、营养学等相关专业,为患者提供一体化、全流程、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首个减重手术大数据报告出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发布我国首个减重手术大数据报告发布。 主办方 供图

女性减重手术患者是男性的近4倍;29%的患者术前存在2型糖尿病病史;34%的患者术前存在高血压病史;41%的患者术前存在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病史;42%的患者术前存在血脂异常;93%的患者术前腹部超声提示脂肪肝等;减重与代谢手术后1年,BMI同比下降31.5%。
这一系列数据都是来自《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的报告,这份报告收集了来自21个地区的近9000例减重与代谢手术临床大数据。报告历时3年筹备谋划,是我国建立时间最早、覆盖范围最广、登记数量最大的减重与代谢手术大数据。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作为数据库建立的发起人张忠涛介绍,临床实践中,减重外科手术是唯一能够实现短期和长期持续减重,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
“美国、欧洲长达15年的减重手术随访数据显示,术后超重体重可平均下降80%,且有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回归正常。”张忠涛认为,但是相比国外,国内减重手术的数据搜集与研究比较匮乏,为中国减重手术的标准化规范、均质化推广带来障碍。
张忠涛认为,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减重手术数据,什么样的患者应该做手术、应该做哪种手术、手术需要怎么做,都将受制于欧美数据,而不能给中国患者提供贴合国人特性的手术方案。中国人需要自己的减重手术数据成果,未来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更加符合中国肥胖人群的指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