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丁香,西宁市市花。丁香花开的季节,她又忙碌起来,经常奔波于山林野外。30多年的坚持与探索,丁香花开满西宁大街小巷,她也活出了丁香一样的风采。

满城丁香满城香。丁香与西宁结下不解之缘,离不开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锦梅的默默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锦梅查看分类土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锦梅指导学生进行土质化验。

  丁香耐寒耐旱,适合西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张锦梅对花和树的热爱与执着,与生俱来。

张锦梅出生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她童年的记忆中,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土黄色。每次在野外看到一朵花儿,她都兴奋好一阵。在她看来,花能装扮土地,为生活增添乐趣。

“小时候刮风下雨,我都要跑到果园捡掉落在地上的树枝和花朵。”张锦梅说,外地人可能很难理解,可对生活在高原的人们来说,一年之中观花的季节极为短暂。

花开花落,张锦梅渐渐长大,她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变得愈加强烈起来。

带着儿时的梦想,1985年张锦梅进入青海省农林学校学农学。毕业后不久,她被分配到青海湟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出于对植物的热爱与熟悉,4年后她被调到西宁市西山林场,负责杨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造林。

刚到林场,同事带她上山看树,扒开草丛才能看到一株株瘦矮的枯树,到处都是膝盖高的荒草。

“谁能相信这竟是种了快10年的树。”生性好强的张锦梅,剪短头发、面朝黄土,一头扎进林场,和工人们一起在山坡爬上爬下,掘土、插眼、撒种。她说,当时条件特别艰苦,平均每天徒步十多公里,一双鞋两三个月就坏了。除了上山栽树,她还要在实验室做杂交实验,选育杨树优种,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运动装、熊猫眼,以及被晒黑、粗糙的皮肤,与朋友家人聚会时,张锦梅总会被调侃。但她并不在意,看到树种有起色,就会开心得不得了。

接触的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但张锦梅对丁香始终情有独钟。

张锦梅说,丁香花朵虽纤小,但香气四溢,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它也能顽强地生存,展示生命的坚韧。

丁香耐寒、耐旱、耐瘠薄,象征着高原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也鼓舞着自己坚持与丁香为伴,一直到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锦梅(右)在丁香苗圃内查看育苗情况。

  每株丁香就像她的孩子一样

走进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丁香随处可见。

“你看左边的是暴马丁香,右边的是羽叶丁香,远处的是波峰丁香、四川丁香……”偌大的玻璃温室里,栽植的丁香育苗多达十余种,张锦梅一个个叫出了它们的名字。

在张锦梅眼里,这些丁香就像她的孩子一样,每个品种的习性、特征,她都熟记于心。她说,这些丁香有的是青海本土培育的,有的是外地引进的,通过杂交配对,繁育出新的生命。

和每个树种、花种一样,作为集灌木花卉两者特性于一体的丁香,也有同其他植物一样的生长习性,生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品种退化。张锦梅深知,遏制品种退化,良株选育是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

2013年,张锦梅与丁香结缘。拥有20多年植物研究经验的张锦梅,被组织选派到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主要任务是繁育和保护稀有丁香品种。

自那一年起,张锦梅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丁香种质资源选育工作上。经过短暂的接触,张锦梅意识到,西宁大街上栽植的丁香品种杂、乱、差,退化趋势加快,选育工作刻不容缓。

植物良株选育之路极为艰难。张锦梅和她的团队奔波在丁香种质繁育的前沿,她双鬓的丝丝白发便是见证。

有一年,张锦梅带着团队,前往循化孟达天池寻找野生丁香。对号称“青海植物王国”的孟达天池而言,寻找野生丁香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并没有吓住张锦梅和团队成员。野生丁香分布稀少,寻找难度极大,他们并没有放弃。野外跋山涉水,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凉茶。当得知甘肃连城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羽叶丁香的消息后,她带着团队又奔往甘肃连城。

张锦梅本想着能顺利采摘羽叶丁香幼苗。谁料,野生羽叶丁香零散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采集难度极大。

色泽淡红的羽叶丁香,是我国特有的丁香品种,由于繁殖力弱、生长缓慢,成为濒危物种。看到眼前珍贵的羽叶丁香,张锦梅豁出去了,她一次次手脚并用往上爬,最终将这一稀有资源带回了西宁。

不同的丁香品种,拥有不同的基因。张锦梅说,植物繁育就跟动物繁育一个道理。通过杂交、嫁接的方式,将优质资源保留下来,再通过这些优质资源,培育出适合青海本地的能抗旱、抗寒、花期长的新品种。

多年来,张锦梅的足迹几乎遍及国内外集中种植丁香的地方。在张锦梅和其团队的努力下,暴马丁香、小叶丁香、四川丁香、羽叶丁香、北京丁香、白丁香、辽东丁香、紫丁香、华北紫丁香、朝鲜丁香、裂叶丁香、花叶丁香等103个品种在西宁落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锦梅查看杂交蓝丁香二茬花的长势。

  用五颜六色的丁香装点西宁

在张锦梅的电脑里,保存着各种颜色的丁香花照片。一张张照片背后,是一段段艰辛的繁育之路。

张锦梅感叹,以前西宁大街上的丁香花以紫色为主,现在有粉红色的、金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颜色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这些色彩绚丽的丁香,成为装点西宁的主色。对丁香本身而言,进一步巩固了市花的地位,也提升了西宁这座城市的颜值。

张锦梅说,记得30多年前,西宁丁香种质变异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选优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尤其是大量外来树种没有通过验证就被盲目引进,不仅景观效果不好、成活率低,还导致资源浪费。

在张锦梅看来,丁香花作为市花,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种质资源库。

如今,张锦梅和她的团队在丁香倍性育种方面也取得成效。倍性育种就是通过改变染色体的数量,产生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而选择优良变异个体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简单地讲,丁香花瓣由原来普遍的四瓣变成五瓣、六瓣,甚至更多数量的花瓣。

花瓣数量增多,花朵变得更加饱满,更能吸引市民的目光,也更加体现出丁香在众多灌木花卉树种中的价值。

在张锦梅等一批林业专家的努力下,西宁建成全国唯一的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通过多年收集保存,西宁市丁香品种从2013年的18种增加到现在的103种,实现可繁育的有69种。

如今,西宁大街上处处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满城遍布的丁香花,在这片高原花海中格外引人注目。

“丁香耐寒、耐旱,高原古城西宁的气候、土壤适于它生长。”张锦梅说,丁香作为灌木花卉树种,既有绿化价值,又有观赏价值,使它在本土树种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宁市市花。

张锦梅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人民公园见到丁香花时,是1985年在西宁上学的时候。丁香淡雅的香味,让她久久难以忘怀。

跟丁香打交道的时间久了,张锦梅觉得丁香身上具有的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征,就像生活在高原上的人民一样,从不畏惧艰苦的生活环境。可以说,丁香有高原人民能吃苦的精神特征,与西宁这座高原城市相吻合。

源于对丁香的挚爱、对林业的贡献,张锦梅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青海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回顾30多年的科研生涯,让张锦梅欣慰的是,西宁大街上的丁香多了,花色种类也多了,尤其是优质丁香品种已在西宁扎牢根基。

30多年过去了,岁月镌刻在张锦梅的白发和皱纹里,她却依旧奋战在一线,就像一株丁香一样,扎根高原、扎根西宁,把绿色和芬芳带给西宁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