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天 暑假过半

属于学生党的快乐假期

除了玩得尽兴

也要留下一些精彩记忆呀

象山菁菁 郪水滢滢

大英这条满满知识点的线路

避暑+学习

让这个暑假充满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山书院

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四川大英县西北部,象山镇象山中学的深处,坐落着一个象山书院,据《象山书院碑记》记载,乡贤钟瑞廷有感于当地教育场所缺乏,“岂时地为之限与?抑肄习无所,无以成其德而达其才与?”遂于清咸丰辛亥年初(1851年)集资修建,因坐落于金象山,故名象山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山书院坐东南向西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2812平方米。前厅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在形似太师椅的金象山中,象山书院院前开阔,院后有山峰作为屏障,院中古柏苍翠,桃林芬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象山书院传承百年的气息中,藏着革命先烈的铁血丹心,在象山镇的百年变迁中独具风骨。象山书院藏于山林深处,育人无数。但真正令它扬名在外的是它曾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地下活动联络的后方基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山书院在历史变迁中历经风雨,后来几经修缮,砖瓦间略带了几缕现代气息,而建筑中的古色古香依然遮掩不住:木构悬山顶、穿斗式梁架,柱础镌浅浮雕纹饰、额枋、箍头、雀替等部件上均施油彩,对称呼应的走廊,幽静雅致的厅堂,展现着书院的严谨设计和精巧构建。大英的象山书院就在这淡雅的书院气息中,传承着革命先烈的铮铮傲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山书院现已作为象山中学行政办公用地及德育宣传教育基地。而今,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清新的空气、怡人的温度,在象山书院的寻幽访古之中,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这里特有的原生态情景音乐——象山花锣鼓,又称“花花锣”“耍耍锣”。它创始于清代,是当时象山镇的各姓家族在农闲时演奏的一种自娱自乐的鼓乐,源自川剧锣鼓的变异,由“打”“唱”两部分组成,方言土语,唱打交融,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堪称蜀地汉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2007年“象山花锣鼓”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都来了,美食自然不可错过

象山母猪壳一定要吃吃看

“母猪壳”是俗称

常叫野生小桂鱼,学名鳜鱼

“母猪壳”肉质细嫩丰满

肥厚鲜美,以少刺而著称

为鱼中之上品

鳜鱼肉质细嫩,无腥气

麻辣醇正,香浓可口

只是闻到味道就让人食指大动

卓筒井遗址公园

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盐是生活中的不可或缺,那你知道这里的盐是怎么采成的吗?带着疑问我们就出发去了解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卓筒井!

卓筒井位于四川省大英县卓筒井镇以东一公里处,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的一项伟大发明。“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它是一种用椎架子套铁质圜刃,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小口径盐井,是人类发明最早的小口径钻井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卓筒井工艺技术的出现,是中国井盐凿井技术从大口径浅井,向小口径深井的演变标志。它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为井盐生产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还为世界近代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卓筒井被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卓筒井是世界钻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大英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卓筒井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少有的“双国保”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卓筒井陈列馆门前,灰色墙砖透露出一种古老、朴素的韵味,又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陈列馆,赫然可见“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题词,在器物陈列室,展示出撬杆、童子顶、羊角锯、盐篓子等一系列古代制盐工具。浏览完这些物品馆藏品,相信你已经深入了解了卓筒井的原理,是不是和我一样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得累了,卓筒井粉蒸肥肠便是这里不得不吃的一样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道菜是大英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名声响亮

味道也是一级棒!

竹制的器皿让肥肠染上了竹子的清香

一口软糯鲜香

米粉包裹着嫩嫩的肥肠

口感非常细腻

大英汉陶博物馆

穿越时空隧道 触摸历史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它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英汉陶博物馆所展出的文物,大多出于郪江两岸。既有汉风民俗,又有车马出行;既有青铜文明,又有古墓复原,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汉代立体画面,逼真地再现了郪国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西汉时期,位于郪江流域的郪国便逐渐形成,至东汉,郪国已空前繁荣。郪国人民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耕种养殖,打渔狩猎,音乐舞蹈,说唱杂耍,既继承了祖先对“神”的崇拜,又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郪国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郪国人“面水而居,依山而葬”,在进入“天国”前都要为自己营造墓室,将自己日常生活用品大部分用土陶复制后放在墓室里。墓室简陋与豪华,便可以证明其主人的身份。随葬用品或鸡鸭猪狗牛羊,或车马青铜砖瓦。古人的这一随葬习俗,使今天的郪江流域汉墓遍布,闻名中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陶博物馆的一件件藏品,是一幅幅生动的汉代生活画面的还原。

在位于汉陶博物馆内的研学产业基地,还可以体验非遗文化——徐氏泥彩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氏彩塑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泥塑艺术,其师承可追溯到清中晚期,传承至今约有二百余年历史,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徐氏泥彩塑”借鉴和吸收了年画、木雕、皮影等民间艺术精髓,作品多取材于民俗风情、山水野趣、神话传说等。由于形态质朴逼真、造型生动活泼,徐氏泥彩塑也被誉为“立体的年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越时空隧道,触摸历史温度

感受汉代生活,聆听时代回声。”

走进大英汉陶博物馆

切身感受古陶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悠历史岁月里

沉淀的文化值得我们用心体会

这条学习+避暑线路

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暑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