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将过去的7月,不算太平,大事一桩接着一桩。

与之对应的,是以微博为首的各大社交平台上,各种声音的狂轰乱炸。

不知,有多少人和她姐有相似的感受——最近这几波舆论风暴,戾气逼人,直让人透不过气。

就拿当下最热的东京奥运会为例。

先是,夺得奥运首金的杨倩,因去年晒了耐克的鞋,被网友喷成了不支持民族品牌的“跪族女孩”。

接着,未进入决赛的射击运动员王璐瑶,在微博上发了张自拍,配文称自己怂了,成为被网暴的对象。

再有,乒乓球混双决赛中,许昕刘诗雯不敌日本队,摘得银牌。

「夺银」成为了部分人眼里国球的溃败:「输给日本队,真够丢人的!」

不止国球,一旦中国队的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没发挥好,运动员和教练微博下面的评论,根本没眼看。

有网友如是总结:如今的微博环境,宛如一个巨型的「粪坑」。

又脏又臭,遍地恶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网友关注奥运,希望国家队能赢,这都好理解。

但要是有人打着操心国家体育事业的幌子,去攻击他人、煽动情绪、传递恶意。

这就是坏!且坏到了骨子里!

她姐姐看到31岁的刘诗雯在镜头前崩溃,哭着说对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女排姑娘们,输球后落寞下场的身影。

看到朱婷为备战奥运而放弃手术的热搜。

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怎么有人说得出如此难听的话,去攻击那些裹着药贴、缠着纱布,仍在赛场上尽力拼搏的她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糟糕的舆论环境,当真魔幻又可笑。

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舆论环境逐渐「粪坑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诩正义使者?他们明明是恶魔!

国牌鸿星尔克,最近爆火。

一切起因于鸿星尔克在河南洪灾中所奉献出的一份珍贵爱心。

作为一个已淡出大众视线多年的品牌,鸿星尔克在营业额连年下滑、持续亏损的状态下,仍为河南受灾地区慷慨捐出了5000万的现金和物资。

一时间,全民触动了。

这5000万像一把火,点燃了大家对这个落寞品牌的热情。

大家迅速开启了一系列「报恩」行为

鸿星尔克能野性捐款,我们可以「野性消费」。

那些往日根本看不上鸿星尔克的博主大V、带货主播们,也跟上了这股潮流,马不停蹄地捧起了鸿星尔克。

短短几天时间,鸿星尔克就成为了国牌中的超一线辣子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幂微博晒图

她姐本以为,这是一起「良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国民深受感动的同时,开始理性支持国货」的正能量事件。

确实,有不少人开始关注国货,把这份温暖的能量传递了下去。

但,事态的发展渐渐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后面甚至变得离谱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现在,支持鸿星尔克已不是简单的支持国货了。

不夸张地说,这俨然已发酵成一场「全民的高潮」

有的已经不是报恩了。

分明是赤裸裸的情绪宣泄!

之前,有卖家曾吐槽鸿星尔克的鞋子有些磨脚,评论区一顿痛骂,有网友甚至直接留言建议他截肢处理。

李宁、安踏等其它国牌的直播间,也成为了网民攻占的阵地。

单主播被骂哭,这几天就已经上演了好几起。

每天,都有无数网友自发流窜在各大品牌直播间,一上来就是那几个问题:

捐款了么?

捐了多少?

看看别人鸿星尔克……

不得已,不少品牌直接在直播间里挂上了鸿星尔克的log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表明自己政治正确的友军姿态。

一时间,追逐鸿星尔克成为了当下最火的段子。

好一场全民大型爱国行为艺术。

网友自制洗脑神曲《我不缺鞋但要买鸿星尔克》

有趣么?

明明是太疯狂。

你以为,那些为鸿星尔克全网吆喝的人是保护良心国牌的「正义使者」?

醒醒。

揭掉正义的遮羞布,内里明明是在四处煽动情绪的狂热分子罢了。

恰巧,在互联网环境中,没什么比极端的言论和行为,更贴近「流量密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可以这么说:一旦鸿星尔克被「反噬」。

第一个站出来骂鸿星尔克的,还是那一波骂哭无辜主播的人。

网络舆论狂欢的可怕还在于,哪怕是一点小事,都可能被放大成一场风暴的导火索。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校长给新生赠书《老人与海》惹争议,清华因此被质疑不爱国、崇洋媚外、数典忘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爱国人士」如此评论:这本书是美国人写的,为何不送中国人的著作?

更有甚者评价清华此次的赠书,为「国人之耻」。

但骂清华的网友,有多少人真的认真读过《老人与海》呢?

这本海明威的著作,其实是清华向新生赠送的第七本名著。

在清华往年的赠书清单中,既有《平凡的世界》、《乡土中国》,也有《瓦尔登湖》和《艺术的故事》。

清华对书籍的选择,从未限于中西文明。

再者,难道一本名著就能打击中国的文化自信?

那这自信,未免太失大国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别网友太爱搞阵营、消灭异己了。

凡事都要急急忙忙分出个立场。

好像这世界,永远非黑即白。

过程中,他们既没有独立的思考,也没做出慎重的判断。

有的只是,人云亦云,被当枪使。

戴锦华说:非黑即白是我们面对现实的无能。

二元,多么幼稚、简单、粗暴的逻辑。

动辄站队、动辄划线,甚至有时问题与站队和划线毫无关系,这本就是种悲哀。

乌泱泱的聚集,声势浩大的争吵。

如今的网络空间,越来越难觅一片净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讨论,让真相离我们更近一点

净土难寻,方显珍贵。

2014年,为何脱口秀辩论节目《奇葩说第一季》一经推出,即成为爆款?

因为,我们有「讨论」的需求。

或者说,我们需要一个语言、思想交流的自由空间。

首季《奇葩说》,至今是很多老奇葩粉丝们心中的白月光。

那时,跟随节目出圈的不止有辩手,还有各种脑洞大开却又紧贴现实的辩题。

其中,令她姐印象最为深刻的辩题之一

——要牺牲贾玲救大家吗?

辩题的大意是:「有两艘船,一艘船上有100多人,另一艘只有贾玲一人,两艘船必须要炸一艘才能救另外一艘。

这时你在第一艘船上,你面前有个按钮,按下,自己和同船的人获得自由,贾玲的船爆炸船毁人亡,如果不按,20分钟后你所在的船就会爆炸。

你会牺牲贾玲救大家吗?」

开始,场上观众的投票结果是63比37。

多数人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只能为了救更多的人,牺牲掉贾玲。

而选择不按的反方认为,生命的价值不该用人数衡量,没人可以轻易剥夺他人的生命。

最终,原本选择牺牲贾玲的蔡康永倒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结辩时说:你按下那个钮是作为,你不按那个钮是不作为,我们人最基本的底线是要守住那个「不作为」。

在救不救贾玲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之前,我们所处社会的既定规则似乎就该是「少数服从多数」

即便我们要面对的是生命。

救与不救,不是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这世上有太多问题,不是yes or no那般简单。

它们往往处在灰色地带。

马薇薇曾在第一季中说:我们要让少数派和异见者发声,还有许许多多的主流价值观有待挑战与颠覆。

即便,最近几季《奇葩说》的口碑大不如前。

但庆幸的是,每季怎么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不错的话题,保留了挑战主流价值观的传统。

比如,去年最出圈的辩题——独立女性到底要不要彩礼

席瑞一席话,slay全场,网友不忍赞叹:会说话的人,真牛逼!

如果,女性要通过不接受彩礼去证明自己的独立,那便是恰恰陷入了社会为我们精心设计的圈套。

这番言论里,有难得的清醒。

再有,关于朋友边界感的讨论。

辩题——“室友总是不经同意用我的东西,该不该跟ta撕破脸?”

撕!

人与人相处,应该挑明自己的边界。

话题虽小,但足够生活化,也带出了另一个审视友情的视角。

所谓辩论,不是要辩个谁对谁错。

回看《奇葩说》这么多季的辩题,它们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不同立场的交锋。

在辩论的过程中思考,让良性的讨论自由地发生。

讨论,是让真理逐渐显现的有效路径。

辩论节目,是引导讨论的一种形式。

其实,我们曾有过很多「敢讲」的好节目。

首播于1995年的对话节目《半边天》。

早在20多年前,谈话节目就已经推动了女性议题的讨论,节目涉及的话题,有广度也有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被访者的话,今日再听,仍觉得振聋发聩。

还有大家更熟悉的、记忆中的《实话实说》。

再回忆起来,除了想念幽默的小崔,她姐更怀念当时那个自由讨论的氛围。

在那样的空间里,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谈。

因为,平等的交流、多种想法的交锋,已足够有趣、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让他们「杀死」表达

感受过极致的情绪,体验过自由的表达。

更遗憾如今「粪坑」般的舆论环境。

看客们不休的狂欢,一波比一波更喧嚣的谩骂声浪。

风波了却后,参与其中的人不必收拾这一地鸡毛,转头奔赴下一个赛场……

逞了一时之快,却并没有留下任何价值。

而那些看似正义的洪亮言语,不过是用一种道德制高点,去压制另一种道德制高点。

可叹!这粪坑中所集聚的无数不思考的狂热灵魂。

而人们不断压榨、甚至抹杀良性讨论的结果,注定是极端言论横行,网络空间硝烟弥漫。

一个缺少了良性讨论的社会,危机四伏。

硝烟消散殆尽后。

问题依旧在那里,不断腐蚀着我们的生活。

好在,暴露问题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问题见光后,仍得不到重视,仍没有讨论。

无视与沉默,便是催化剂。

王小波曾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下: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

没有说话的份,就要选择闭嘴么?

一味退让,放弃「说话」的权利,只会将更多表达扼杀在摇篮里。

好在,王小波的下一句是:

「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是时候张开嘴了,别再退让本就局促的言论空间。

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并不是希望在评论区,收到成百上千条回怼这些狂热分子的咒骂。

当我们气愤地敲打键盘,去审判另一群人时,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

她姐只是想借最近的舆论现象,引导大家意识到:别让情绪化、甚至极端的声音,成为舆论的主流。

而想要打破这种信息茧房,唯一的办法,就是呼吁更多人发出更多元、理智的声音。

当这些声音出现时,或许就是改变的开端。

无法叫醒那些困于信息茧房的疯狂看客。

但我们至少还有坚决捍卫表达的权利。

点个【在看】,别抹杀最后的纯净之地。

勇敢讲出来,别让有心之人杀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