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又上热搜了,顺带着北大也蹭了一波热度!这次倒不是清华和北大在学术方面进行PK,而是在校办企业破产方面进行PK,前段时间“北大方正”陷入了债务危机,而清华大学的校办企业“清华紫光”也因为债务到期未能按时偿还,被微商银行起诉了。债权人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破产重组,为何知名校企不能像其背后的高校股东那样经验稳定、不衰呢?

常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背靠大树好乘凉!

背靠大树好乘凉!

人们常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此话确实有道理。清华、北大应该是国内教育殿堂级的存在了,且不说清华的学子毕业后都是各领域顶尖的科研人才,清华和北大本身就是顶尖的科研机构,每年都会有非常多的科研成果。当然,这些科研成果并非只停留在实验室里,很多都会转化成产品推向全社会。科研转化产品自然需要通过企业来完成,而校企则是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便于技术转化和实现经济效益,清华、北大成立了很多科技企业,即我们常说的“校办企业”,凭借着科研实力和技术优势,一些校办企业快速发展,甚至成为相关领域的巨头。紫光集团和方正集团便是这些校企里的佼佼者,他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领域内的强者,实力非凡、影响巨大。

紫光集团成立于1988年,最初为清华的校办企业,为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推进国企改革,紫光集团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近些年紫光集团发展成为以集成电路的研制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企业,而且实现了从芯片研发制造到云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集团下辖紫光股份等几家上市公司,可谓科技巨头,其在手机SIM芯片设计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了两成,也是国内云服务领域领先的供应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人意料的结果!

出人意料的结果!

因此看到紫光集团被申请破产的消息,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紫光集团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内优势明显,再加上清华的光环,更是地位斐然。

而且我国有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近些年,芯片的需求急速增加。尤其是去年以来,全球芯片短缺,紫光集团占据了先机,业绩井喷式增长。2021年前三个月,紫光集团下属两家上市公司的营收均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紫光国微和紫光股份的利润同比增长了70%和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紫光的境遇虽然令人唏嘘,但是对于资本市场和大众的冲击也相对有限,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先例,那就是北大方正,另一家带着光环的校企。而且北大方正已经通过法院审理,进入破产程序,至于清华紫光的结局是否会和北大方正一样,仍需静待事情的发展。

然而,人们更想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毕竟仅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国内两家最具知名度的校企相继走到破产的边缘,这对大部分投资者都是难以理解的,更是难以接受的。资本市场和普通大众都想知道,造成两家企业陷入破产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心不足,蛇吞象!

人心不足,蛇吞象!

其实说到底还是资本的贪婪,经过国企混改后,股东产生了变化,企业控制权也旁落他人,而资本的涌入,自然带来了对利益的追求,稳健经营的路线变成了举债扩张,最终深陷债务的泥潭不可自拔!

以紫光集团为例,过去一段时间,集团债务攀升,甚至出现了债务违约的状况。据公布的数据可知,去年上半年集团负债规模高达2000多亿元,7年半的时间,债务扩张了44倍,而且偿还压力较大的流动负债就超过了一半。与巨量的债务相比,集团的营收情况则不容乐观,2020年6月财报显示,集团的净利润却是亏损45.44亿元,较同期亏损扩大了23%。由此可见,债务违约已是不可避免了,据集团公告,截至2021年6月末,已有6只债券产生违约,涉及境内外债券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表面的风平浪静,其实背后早已暗流涌动,破产重组可能早已是业内预料之中的事了。

可是,如此大量的债务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据悉,从2013年开始,紫光集团就开始了收购之路。为进军集成电路芯片市场,2013年以17.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展讯通信;第二年以9.1亿美元的代价将锐迪科微电子收入囊中,从而在物联网芯片市场进行布局;2015年更是以25亿美元的高价取得了“新华三”的控股权,实现了在网络设备、存储器和服务器领域的领先地位:2016年再次出手进军半导体封测产业。紫光集团前后投入到收购中的资金就高达几百亿,这部分资金大多来自债务融资。

除此之外,集团还多次进行产能扩张,自2016年开始,投资超500亿美元在武汉和南京建设存储芯片和半导体基地,而这些重资产投资的回报周期都较长,为保持项目的正常运行,不得不举债融资。当经营效益较好,外部环境稳定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借新还旧,一旦环境变化,集团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会骤增,不论北大方正还是清华紫光都是因此陷入债务违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资本的贪婪又何止存在于这两家企业、政府也早已经注意到这些情况,并开始出手整治,前不久蚂蚁金服事件、以及最近对滴滴和教育领域的出手,都是对于资本的约束。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国内的企业一定要从中吸取经验,资本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扩大规模也是企业经营中的必经阶段,但是一定要做大、做强、做细主业,掌握核心技术,同时控制资本、克制贪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