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腾讯再发严格七条,进一步控制未成年人打游戏。小学生一片哀嚎,这是要把我们逼上绝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游戏公司对于未成年的管控一直在,但依然有不少漏网之鱼。

去年五月份,云南安宁的杨女士发现自己微信零钱里的钱不见了,但是零钱的账单里却没有消费记录,多番查找,她在一个小程序里发现了一笔846.6元的支出。当即,她就问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也说是用来买了游戏里面的皮肤和装备。而游戏里的账号,则是杨女士的实名账号。

按理说,这个时候孩子玩游戏并充值的行为应该已经足够引起杨女士的注意,并让她有所“提防”。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孩子不仅借上网课的名义继续用她的手机,还瞒着她注册了另一个游戏帐号,继续打游戏,甚至打起了家里银行卡的注意。在6月到11月期间,儿子一共通过两张银行卡转账18000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真的,这位母亲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可以避免孩子花钱玩游戏。可是每一次,她都错过了。

比如,她可以好好管理自己的手机及支付密码,不让孩子知道,那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又比如,因为游戏设有健康系统监管,在玩游戏的时候会提醒进行人脸识别,但杨女士在孩子假借其它名义向她要求人脸识别时,她也没有仔细识别,而是进一步协助孩子进行了人脸识别;

据说,当时杨女士的账号累计消费周期长达半年,共计96次支付,而且是在杨女士联系了客服之后,这个账号还持续存在游戏活跃及消费的行为。

96次支付、时常半年,并且还一次又一次发现了孩子的充钱行为,这期间杨女士本应该有很多很多次机会可以预防。但是一次又一次,杨女士都完美错过了。

为了预防孩子沉迷游戏,目前国多款移动游戏产品内开启人脸识别验证,针对性解决“孩子冒用家长身份信息绕过监管”的问题,有些游戏登录验证后还会根据玩家游戏行为进行人脸识别验证。

这样的设置也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近日由艾瑞咨询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及南方数媒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20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显示,对于缺乏自治意识的4岁至14岁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起效的比例总体接近80%。

但是,要想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肯定不能单纯依靠技术。家长在其中发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白皮书显示,一些需要家长进行主动监测的功能不太被家长注重,协助家长监测孩子游戏时间及付费的功能位列末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论,文中提到:“游戏是人类的天性。但孩子尚不是成熟的理性人。在判断力这一重要的人生技能习得之前,恰当的干预和引导十分必要。何为恰当?药方就在父母手里。”

在媒体采访中,有一位小学生的话发人深省:“当我孤单的时候,我妈妈就把手机给我。”不得不反思,中小学生沉迷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人民日报指出,优秀的父母应该是掌灯人,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将决定孩子的接触范围。如果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更多好玩儿的事情,孩子还会单单迷恋手游的快乐吗?

无论多好的技术,多棒的制度,假如没有家长的配合和参与,这一切的效果都会打了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