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肺功能评估有助于临床上早期发现肺气道内病变,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也可以评估定药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同时也可以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疾病的发病的部位。

肺通气功能

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气体交换。

1.肺容积

肺容积指肺在不同呼吸水平所能容纳的气体量。由八部分构成,即潮气量(TV)、补呼气量(ERV)、补吸气量(IRV)、残气量(RV)、深吸气量(IC)、功能残气量(FRC)、肺活量(VC)和肺总量(TL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肺活量(VC):指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VC%>80%。反映肺脏的扩张能力。降低见于:肺扩张受限(如间质性肺疾病)、胸廓扩张受限。

残气量(RV):指最大呼气后剩余在肺内的气量。正常RV%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如COPD),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

肺总量(TLC):指最大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量。正常TLC%为80%~120%。增加见于阻塞性肺疾病,降低见于限制性肺疾病。

残总比值(RV/TLC):指残气量与肺总量的比值,正常RV/TLC<35%。肺气肿时RV/TLC增加。

2.肺通气

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量(FEV1)和一秒率(FEV1.0%)):FVC指最大吸气后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呼气所得到的呼气肺活量。FEV1指做FVC时第一秒内所呼出的气量,实测值与预计值之比>80%为正常。FEV1与FVC之比为一秒率(FEV1.0%),FEV1.0%是反映气道是否阻塞的指标,正常〉70%,降低见于气道阻塞和/或肺气肿。

用力呼气量:正常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约为用力肺活量的83%, 第二秒钟的FEV2/FVC约为96%,第三秒钟的FEV3/FVC约为99%。其中,第1秒钟内呼出的气体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FEV1),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在肺纤维化等限制性肺疾病患者,FEV1和FVC均下降,但FEV1/FVC可正常甚至超过80%;而在哮喘等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的降低比FVC更明显,因而FEV1/FVC也变小,所以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呼出相当于肺活量的气体。

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指的是人体在用力深呼吸后一分钟内呼出的最大气量,即可代表每分钟肺组织的最大通气量,反映呼吸道是否通畅,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是由FVC曲线计算得到的用力呼出肺活量25%-75%的平均流量。降低可反映小气道受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通气功能类型的判断

(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指气道阻塞引起的通气障碍,原则上以FEV1/FVC下降为标准。最新指南表明,若FEV1/FVC低于预计值的92%,即使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亦可判断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如典型的哮喘,COPD,或肺气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指胸肺扩张受限引起的通气障碍,主要表现为FVC明显下降。如肺间质纤维化,胸腔积液等。

(3)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

兼有阻塞和限制2种表现,主要为TLC、VC及FEV1/FVC的下降,而FEV1降低更明显。

肺换气功能

肺换气功能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

1.肺弥散功能

弥散是指分子从高浓度区移向低浓度区的一种倾向。肺弥散指氧和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的过程。

常用评价指标为:①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指单位时间内、单位压力差下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量,受所有影响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能力、通气血流比例、血红蛋白、心排出量等因素影响。下降常见于肺容量(弥散面积)减少、肺间质病变及贫血等。

②弥散系数(DLCO/VA):一氧化碳弥散量与肺泡气量之比,实测值与预计值的百分比>80%为正常。

以上就是肺功能评估的常见指标,根据相应指标的降低或增加来评估肺病变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