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文化胎记,凝聚着市民归属感。

很多老地名因淮畔文化孕育而生,

记述了这座城市的曾经,

包容了一代代人的柴米油盐。

这些老蚌埠的由来,

你全知道,你就是地道的蚌埠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蚌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蚌埠(beng bu)的意思如“蚌”“埠”二字一目了然

“蚌”即河蚌简称,河蚌产珍珠,“埠”即江河延岸的码头,结合起来就是河蚌很多产珍珠的码头,这也就是蚌埠地名的由来,由于盛产珍珠,蚌埠还有个别称“珠城”,网友戏称“pearl Harbor(珍珠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蚌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蚌埠位于淮河北岸,京沪铁路西侧,与蚌埠老城区隔河相望,清代以前,小蚌埠地处凤阳、怀远、灵璧三县交界,有“鸡叫狗咬听三县”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蚌埠老居民总会把蚌埠医学院附院叫成淮委,80后年轻人总不明白为什么。

其实目前的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原名是“治淮委员会”,其附属医院就在目前蚌埠医学院附院地址上,后由于该医院划归地方,并入蚌埠医学院,所以老蚌埠人将蚌埠医学院附院称为“淮委”。

老淮委医院在火车站对面,现在搬到蚌医附院也就是肿瘤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南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南山公园原名:中山公园。

面积8公顷,海拔44.2米。1919年方振武将军为安徽省长时,把此山改建为公园。为蚌埠市第一公园。他在山北部建造了石条门楼,横额题写“中山公园”

进门三米还修了个圆型喷水池,池中立了个园顶方柱,柱北向题着“天下为公”,另三面分别题写 “民族”、“民权”、“民生”。每至喷水,观者如墙,这是蚌埠市民最早看到的人工喷泉。山上有一平铺四方尺山石,上有明显左足印,足指爽然,历历可辨,传为二郎神所踏,传说二郎神左足在蚌山,右足则在怀远荆山,身高腿长,是以担山赶太阳也!建国后才改为小南山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南山公园正在重新升级改造中,在不久的将来会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股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蚌埠现在裕华大厦侧的立交桥,原为木桥,老蚌埠人称为天桥。

该桥上跨津浦铁路。桥下原为津浦路在蚌埠的道岔,有三条铁路线,故铁轨为六根,原散住一些靠捡破烂为生的人,老蚌埠人将次桥下区域称为“六股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家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家花园原名“逸圆”在老二马路东北,桥南,为1917年伪安徽财政厅长汉奸唐少侯所建。

建国后,该处逐步被拆。基本看不到原貌了。蚌埠老人都知道,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了。

唐家花园位于老二马路东北,蚌埠津浦铁路铁路桥北侧,原名逸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岁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万岁馆,很多人不知道了,说起蚌埠科学文化宫,几乎没人不知道,其实二者是一个地方。文革期间为“万岁”而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篾匠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篾匠街在现在新百货大楼后面,以前有大量靠编制竹制品的手艺人,所以称为篾匠街。

由于新百货大楼的兴建,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篾匠街里的篾匠早已不见了。篾匠街叫中兴街,现在已变成饮食一条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源茂饭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蚌埠很有名的饭店,就是现在裕华大厦的位置。同源茂饭庄的起始同源茂饭庄系山东人李成茂创办于1938年,业主李成茂山东韩庄人。京津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同源茂饭庄位于宝龙华运超市楼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人宿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目前的张公山新村,当时蚌埠新建的很大的社区,能住一万人,所以叫做万人宿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在蚌埠三中往东那片。50年代,国家钢铁紧张,搞大炼钢铁。

现在该位置,是蚌埠第二钢铁公司的厂区,所以把这里现在还叫”二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并不是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

解放前蚌埠,京剧曾经一度繁荣。随着形势发展,由太平街南头蒋家岗(蒋岗巷)的蒋虎臣(人称蒋二老爷)和席家沟的席兆庸合资兴办的大舞台建成了。地址就在蒋岗的偏北处。

现在就是在目前太平街批发市场南,青年街西,胜利路北那片。当时很有名,虽经过时代变迁。此处老蚌埠人仍称那片地方为大舞台。不过地理位置比原来偏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岗四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鬼子占领期间在蚌埠南设的岗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的蚌埠青年街,完全是一副巴洛克建筑。

再者中山街中荣街交通路宏业路,以及80年代的淮河路朝阳路,都是大规模的引进法式梧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起大马路(淮河路),南至红旗一路。

太平街吸引众多“下海”人员经商,自北向南,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批批经营食品、饰品、用品为主的小商品的摊位,一时间,商贾云集,人头攒动,一度成为闻名遐迩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港台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方振武主政安徽时,在蚌埠中市区的中和街,举办国货展览,由此该街被市民俗称“国货路”,此地名一直延续下来至今。以前叫立新街,后改中和街,后又改国光街。现在的名称叫“国货路步行街”。

世纪八十年代,曾称呼它为“港台街”,因蚌埠的卢为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货路开了一家“港台时装商店”,所售服装十分畅销,因此蚌埠的时装商店多跑到国货路,由于所卖服装紧跟港台潮流,因此就叫它港台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叶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红旗二路,当时的西区政府搞再就业一条街,建了数十间门面房。

在这条街上,主要以皖南、皖西茶为主,品种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还有福建安溪铁观音、碧螺春、龙井、毛蟹王等等。

因此老百姓就称这条街为茶叶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叶街目前正在建设楼房,之前茶叶街的商户,都搬到了周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鸟市场(南山路东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安路至中荣街段。曾名公园路、蚌山路、人民路,俗称花鸟市场,现名南山文化市场。

是老天桥杂耍场南迁后形成的,以经营古玩字画、花鸟鱼虫而闻名皖北,其中古玩玉器市场列全国古玩市场第8名,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泗水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蚌埠东部城区的一条排水沟,大致走向是从目前的解放一路往北沿现在的新淮路向东,因为当初在曙光七巷中间有段木桥,那块区域就叫泗水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