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4号19时0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多媒体贝塔试验A星、B星送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厦门测控站作为连接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量船关键节点,圆满完成了本次发射测控任务。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每一句调度口令、每一项参数比对、每一次设备操作,都要求严慎细实、精益求精、万无一失。“一颗螺丝钉,别看小,缺了就不行。”该站测控通信分队外线负责人陈涛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务过程中,各类重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对通信链路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障线路安全至关重要。任务所需就是职责所在,每天巡察站内外的光缆井,是陈涛和同事们的常态工作。站外的光缆井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一趟走下来要三、四个小时,为了应对路途中的毒蛇、老鼠、红蚂蚁等“生化武器”,必须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七八月的厦门,天气湿热,素以“桑拿天”著称,一路下来,层层衣服都被汗水浸透。然而,这些对陈涛的小分队来说,丝毫不是问题,对履职尽责的渴望远胜过恶劣天气的考验。巡察完成,回到机房里,看着那被自己整理的井井有条、标识的清清楚楚的上百条线缆,陈涛就打心眼里觉得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想起以前机房的线缆盘根错节、错综复杂,一旦出现故障,光是找到对应的线路都要花上半天功夫,严重降低了应急处置的效率。严慎细实的标准要求,容不得这么粗放的管理方式,必须更加精细化,陈涛暗暗给自己部署任务。他从网上找到精细化管理的书籍自学,利用外出时间到附近的厦工重工实地观摩学习,回来后,拿着图纸按图索骥,一根一根线缆寻根溯源,一个一个节点打上标签,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下来,线缆布设变的整齐美观、线缆走向越发清晰易见。

“因为这些标识,我们花在理线上的时间缩短了95%,应急处置、故障排除的效率大大提高。”同团队的曾文研如是说。理清了线路,就是熟悉了接口关系和信号走向,在这个过程中,陈涛对通信系统的拓扑结构更加明白,对其原理知识的渴望也更加强烈。自学《通信原理》,精读枯燥的设备说明书,然后在工作的实践中验证,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故障在他手中迎刃而解,一点点的工作经验汇聚成别人的教科书。由他精心编写的《厦门站光缆外线维护管理规定》、《通信光缆应急抢修分队实施办法》,为岗位上的新人进行光缆维护和保障提供了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抢代通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成不变的是信仰的追求,日积月累的是不朽精神的淬炼。“厦门发现目标”、“厦门跟踪正常”、“厦门跟踪结束”……听着调度里传来的声音,陈涛和他的同事们紧绷的心稍稍放了下来。“虽然本次任务结束了,但我们不能放松,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后续任务中去,用行动和任务的圆满完成来回报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