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的缩影——方里村
周流宗
在洛宁县东宋镇的锦阳川里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方里村。
方里,顾名思义,应指一里见方之地。可事实上这里的“方里”可没这么简单。据查阅有关资料,全国的村子叫“方里”名称的很多。诸如:三门峡市陕县(今陕州)李村乡方里村、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凌笪乡方里村、山东省烟台市留格庄镇方里村、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方里村、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方里村、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万市镇方里村、江苏溧阳市郎溪县凌笪乡方里村、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城关镇方里村、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万市镇方里村、陕西省淳化县方里镇方里村等等。据说这些村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地域平坦,村落方正,大多都在平原地区或川区。至于陕县李村的方里和洛宁东宋的方里,还有“南方里”和“北方里”之说,凑巧的是,这两个村子在地形地貌上确实长得很像。
那么,全国既然有这么多村都叫“方里”,它们必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据说“方里”可能与我国古代的井田制度有关。《孟子·滕文公上》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韩诗外传》卷四:“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 这就是我国从商、周到春秋时期推行的一种土地公有制度。具体地说,是由八家耕种一里见方的一块井田,共有九百亩(比现在的亩数稍小),四周由八家各种一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每一百亩中有阡陌、水渠相通,形成一个“田”字形状,这就是“田”字的由来。大家只有首先完成中间一块公田的耕种之后,才可以在自家的方田上作业,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相传在古代,锦阳川也叫“九井峪”。在该镇马村的关帝庙内现存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重修福胜禅寺”古碑一通,碑阴刻有一首七言古诗《马陵景》。其诗云:
满街杨柳渠流水,园中青竹似凤尾。
九井峪内军兵至,孙子庞涓斗智术。
五帝坟边尚书现,圣水寺前炀帝随。
锦阳川首马陵道,济济玄通万古垂。
这里且不说“马陵道”、“五帝坟”、“圣水寺”等,单说“九井峪”里应有九井田。如按一方里为一井,那么,九井峪里应该共有九方里的土地,而方里村仅为其中一“井”而已。如果我们说这个村子与两千年前的“井田”制度有关,似乎有点过于遥远。
另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所载《程大夫传》所提供的资料显示,东宋程家庄的程家二十一代孙程湛在出任湖北汉阳太守期间,曾“视景陵篆,行方田法,清隐占,核飞洒,徭赋画一,民便之。”“视篆”即掌印理事。景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市。“隐占”,指为了逃避赋税而隐匿田地的真实数目;“飞洒”,是指把每一家的田地亩数保留整数,去掉零头,再把剩余的亩数分摊到其它农户身上。这就是说,程湛在具体负责景陵县工作期间,曾大力推广宋朝王安石的“方田法”。该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这就在制度上避免了官僚地主的“隐占”和“飞洒”行为。程湛在景陵县实行的“方田法”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当他回到永宁后,也很有可能在其家乡推行这一制度。占方里村大多数的程氏即在此时从程家庄迁来,当时程湛会不会在该村推行“方田法”?这到现在不过三百多年时间,笔者以为很值得研究。
再说,东宋镇的锦阳川古时亦称“杜阳川”。据《水经注》载,“洛水又东,合杜阳涧水,水出西北杜阳溪,”方里村居锦阳川的中上游,西与西坞毗邻,东与小宋接壤,北靠锦阳山,南与郭村隔河相望。杜阳河自西向东流经此地,与西北——东南流向的龙潭河水相交汇,在方里东形成了一个小河套。千百年来,方里人就是凭着这个旱涝保收的小河套丰衣足食,安享太平。
据民间传说,方里的古村落像只展翅的凤凰,而河对岸的郭村像口大锅,村上边的西坞像个湖,下边的小宋像个龟壳儿,再下边的大宋像只船。正因为郭村像口锅,所以该村人从来不打井,害怕把锅底打穿水就流走了。在郭村南边的半岭上有个水泉,郭村人过去都到那里挑水吃。再说西坞像个湖,是因为那里地势低洼,天一下雨就形成水湖。说小宋像个龟壳儿,是因为那里四周低洼,中间突兀。据说小宋村过去没有一分水浇地,由于地下干旱,小宋人盖房子连根子(地基)都不用扎。更有意思的是,说大宋像只船,在这只船上还有个栓船桩。而这个栓船桩就是在村东北的一个小土包上长有一棵非常古老的皂角树,这棵树的根径足有两米多,枝干硕大,根须裸露,一直被大宋人当做是自己的保护神,多少年来没有人敢撼动它,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修公路才算忍痛割爱把这棵树放了。
说方里像只凤凰,是指在方里村正中有一道由北向南延伸的土丘,这个土丘也是该村唯一的制高点。因此方里人把它称为“凤凰咀”。既是凤咀,那就肯定是风水宝地。在凤咀的前面,正对着一个大庙(大禅寺),有“凤凰衔图”之意。前清时期,程家庄程氏的一支看中了这块宝地,就举家搬到了这里。而在村东西两头居住的人家只能算是凤凰的两只翅膀。还有种说法,说是由于村西头这只翅膀较短,西头人就在这里盖了两座庙:一座是菩萨庙,一座是牛王庙。这些庙宇除了供村里人敬神祈福以外,也算起到了加坠的作用,以免凤凰起飞时失去平衡。也有人说,方里的凤凰有三只眼,实际上是村里共有三个坡池(水塘),还有几口水井。
总之,不管是凤咀也好,凤翅也罢,方里村人自古以来都能团结一心,共度时艰。特别是解放以后,方里村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的方里新村,土饶粮丰,地杰人灵,笔直的马路穿村而过,一排排的新式住房错综排列,各家门口大都停放着摩托车和汽车,俨然成了锦阳川里的“明星村”。
走进方里村,发现这里古迹众多,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古窑洞、古民居、古井、古树、古庙、古石碑、古碾盘随处可见。特别是竟然发现有四个在清末民初建成的古宅院和古门楼。这些院落在村中凤凰咀的西侧一字排开,门楼上都有砖雕题字,分别是:“尺雪家”、“陇西第”、“春风第”、“豫洛遗”。从字意上可分辨出“尺雪家”取“程门立雪”之意,其主人应为程氏,“陇西第”取“陇西世家”之意,其主人肯定姓李,至于其它两家据说都姓程,“春风第”的意思不难理解,可“豫洛遗”的具体含义倒叫人颇废脑筋。“遗”有馈赠、遗风、遗韵之意,但仅仅在“豫洛”后边加一个“遗”字,实不多见。也可以理解为“二程”根在豫洛,洛宁程氏既为二程后裔,也是豫洛所遗。
在方里村的井边路旁,还可以发现有不少横躺竖卧的古碑。据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洛阳地委书记纪登奎亲自率领千军万马在方里村西北兴修江湾水库。当时曾把锦阳川里各村的石碑都集中拉到水库上棚渠,后来由于年久失修,水库报废,洪水把石碑沿河滩冲下来,弄得到处都是。只可惜后来缺乏保护,现已所剩无几。
在洛宁,和“方里”村名类似的还有景阳镇的“中方”和赵村镇的“东方”、“西方”等,想必这些村子都与古代的方里制度有关,具体情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研究。
在洛宁,和“方里”村名类似的还有景阳镇的“中方”和赵村镇的“东方”、“西方”等,想必这些村子都与古代的方里制度有关,具体情况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考察研究。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