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年度娱乐大瓜,吴亦凡事件从一个素人的网上硬刚变成了一场道德与法律的全民热议。

从7月31号刑拘消息传出,整个事件的相关人员,包括吴亦凡的经纪人、表哥等等都没敢现身,相继出来向公众道歉的却是著名编剧六六和《奇葩说》知名辩手女星马薇薇。

早在2016年,小G娜在网上自爆与吴亦凡的二三事后也曾引起过一番网上热议。就在这个时候,六六和马薇薇陆续发表了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因为那时吴亦凡团队的强大公关运作,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六六和马薇薇的出格感慨也被一同遗忘在角落。

直到今年,都美竹或者说背后写手陆续的几篇发文,直接引爆了公众的关注。

一直采取冷处理方式应对此类事件的吴亦凡团队,直接发出了“我会自己去坐牢”的毒誓。

违心的话真的不能多说,否则也不能像现在这样一语成谶。

人们在发起对吴亦凡的“围剿”时,顺便把当初那些力挺吴亦凡的言论都挖了个遍。

毫无意外,六六、马薇薇,还有时尚前主编苏芒因她们出圈的评论,成为网友们凶猛吐槽的对象。

有人说:“她们是用五年的时间表演了一场川剧‘变脸’秀”;有人说:“希望你积点口德,为你的下一代!”还有人评论:”她们对年轻女性的污名化、物化,不仅是对女性不尊重,更是助长了歪风邪气。”

一开始,面对着激烈的舆论讨伐,三人均没有发声。直到这个事件从娱乐性大瓜转成了法律事件,六六和马薇薇才剖出了各自的“检讨信”。

两人不约而同地反思了自己当时的心境。

六六说当时的自己是“吃瓜群众的恶俗心理,以及偷窥他人隐私的狭昵心态,还看热闹不嫌事大”。马薇薇则表示曾经的自己“无异于为虎作伥,作为女性,我耻辱。”

不管是剖开心路历程,还是忏悔愧疚心理,两人都承认自己当初的言论不正,三观不正。

有人质疑迟到的道歉有什么意义?到底这是她们的真实想法还是形势所逼?

我们无从知晓。可不管怎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个事物人们必然生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那大伙儿这样“口诛笔伐”六六和马薇薇,她们冤不冤呢?

难道我们关注一个事件时就不能畅谈自己心中的想法吗?

俗话说得好,人心隔肚皮。人性经不起放大镜检验,但语言可以。

我是谁?你又是谁?

抛开名字、外貌、声音那诸多外在形,我们其实是在用语言来定义这个问题的答案。

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人们失去了面对面的环境,语言文字成为定义一个人灵魂的终极标尺。

当初辩论节目上,马薇薇金句频出,让她迅速出圈。因为透过她的表达,人们看到了一个犀利又幽默的女生。

如今她因无道德底线的评论坠入深渊,是因为人们发现她在是非问题上竟然如此颠倒黑白。

曾经的善辩成就了她,如今的妄语毁灭了她。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难道语言拥有的威力,她们不知道吗?

六六是编剧、苏芒是主编、马薇薇是辩手。

她们太知道了。

所以当初的她们才能用最出圈的方式强势围观吴亦凡的花边新闻,诸如“明明是炮友,还想睡出个青史留名来”、“还有什么比明星*粉更好的福利”等等。

从这些言论不难看出,她们一方面对明星有着狂热的喜爱,使“女生心机上位”的观念牢牢占据了心智。另一方面,她们缺少对弱势者的体贴与善良,没有留下一丝口德。

以上情况,你是否觉得越看越熟悉呢?

是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饭圈”文化的两大基石——无须理性地思考和无所敬畏地发泄。

人们因为共同的喜欢聚成圈子。

但是,这一群人的狂欢最后却演变成了尽情释放人性之恶的“天堂”。因为在这里面只有一条核心运行原则——维护我的喜欢。

谁要说我喜欢的人的一个不好,不管上刀山下火海,我们都要网暴到你身败名裂。

正如当初那个叫林西娅的女孩,她本来是有着正常普通的人生。

可是因为网络上流传出了她与吴亦凡的床照,使她承受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恶意:被恐吓、被谩骂。连最疼爱自己的外婆也因此突然去世。林西娅只得选择远走他乡,躲了起来。

这是语言的暴政,这是利用群体言论的破坏力让所有人忌惮。

而这样的终极结果是什么呢?

粉丝们在自己营造的“绝对正确”的世界里沉沦,失去了最基本的理性思考和是非评价。

那个被符号化的明星,被贡得高高在上,以为自己真的成了“统治一方”的神。

可事实并非如此。有一天,“神”注定跌落神坛。

不得不说,这也是“顶流”吴亦凡最终落到被万人唾弃的根源。

对于这个圈子来说,偏执的认定,只会滋生片面的想法。

而六六、马薇薇她们身为有影响力的大V,当初加入了那场反击“污名”偶像的网络暴力狂欢,更是增加了饭圈的魔幻色彩。

在这个圈里,没有对错,只有我喜欢。

渐渐地,身处其中的人们就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是我喜欢的,永远不会错。而如果有人妨碍了我的喜欢,就“格杀勿论”诛人诛心。

加上六六、马薇薇本身也是十分有号召力的人,就使得那些言论具有更强的攻击性。

本来有能力引导人们理性思考的人,却煽动人群陷入疯狂自high,丢失理智和善良。

这才是说我们没有冤枉六六等人的底层原因。

如今六六、马薇薇对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

可这样事件的逆转,更能带给我们深刻反思。

一件事情的真相往往并不如表面所见。

不随意向当事人发难,是围观者的本分。

不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都不要丢了自己可贵的思考和善良的本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