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9时6分,人们正式迎来隶属秋季的首个节气——立秋。这一刻起,凉风至,白露生,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秋天开始了。
何为秋:从“揪”开始
立秋,夏秋之交重要时刻,也称“七月节”。那么到底什么是秋?对此,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宋英杰进行了比较客观、详尽的解释。
南北朝时期《三礼义宗》:“七月立秋,秋之言揫(音秋,聚也),缩之意。阴气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古人认为,立秋时阴气结束“闭关修炼”的阶段,开启了肃杀万物的进程。
“文人的说法很晦涩,揪敛;但农民的做法很浅显,揪。”宋英杰表示:“这个时候的作物是‘立秋一过处暑临,棉花如雪谷如金。’‘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由此可见,秋天确实是从‘揪’开始的,‘扌+秋=揪’。可见秋天是一个需要动手的季节,有勤劳的手,才有丰厚的收获。”
轰然入夏,悠然入秋
“立秋,是揪着最热旬的尾巴来到我们面前的,依然承袭着暑热的本色。”宋英杰说:“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清代《清嘉录》:“自是(立秋)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
“从前,人们将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他说:“如果现今仍以立秋作为界定秋老虎的时间节点,那么立秋时节南方几乎遍地是‘老虎’。即使在北方,冷空气也只能偶尔做一次‘打虎英雄’。”
对于秋季的到来,宋英杰的描述十分生动:“但长夏之后,秋凉却是缓缓地甚至‘偷偷地’降临。可谓轰然入夏,悠然入秋。夏来如山倒,夏去如抽丝。”
从古至今人们偏爱秋天
在古人眼中,每个季节,无论严慈,其实都是对于万物的悲悯。春天,护佑万物复苏;夏天,纵容万物成长;秋天,催促万物成熟;冬天强制万物休息。
“就物候而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宋英杰由衷的表示:“就气温而言,秋天是酷暑之后的宜人季节。所以人们对于秋天,有着格外的偏爱。”
立秋三侯: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古人将立秋物候概括为: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未必是指一到立秋便疾风大作,转瞬清凉,所谓凉风,只是西风的代称而已。”对于古人描述的立秋物候,宋英杰这样解释:“立秋二候‘白露降’中的‘白露’,也并不是指白露节气的露水,而是初秋时节的薄雾蒙蒙。此时的雾气,常被称为颇具诗意的‘霭’。立秋三候‘寒蝉鸣’,金风始至,初酿其寒。寒蝉鸣,仿佛是关于暑气消退的预告。那若断若续的寒蝉之鸣,乃秋之凄美,令人恻隐和怜惜。”
徒有意,鲜有形
“立秋,只是一种‘立意’,尚在伏中,并不代表秋季的降临。”宋英杰认为:“对于南方来说,‘小暑大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依然是最难熬的时候。‘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即使到了处暑,还可能需要每天冲凉消暑。”
“立秋时节,依然处于副热带高压的笼罩之下,往往‘桑拿’肆虐,伏旱盛行,‘立秋不下雨,二十四个秋老虎’。”他说:“北方的炎热天气盛极而衰,人们常常能够率先体验到立秋前后天气的差异,由潮热到干爽的转变。”
由此可见,立秋之时并未出伏,还远未入秋。所以每逢立秋时,兰州的天气依然处于很高的气温阶段,而立秋所代表的只是气温至此将缓缓回落的宏观走势。立秋,只是预示秋天来临的一纸立意而已,对于多数地区而言,徒有意,鲜有形。
立秋民俗缤纷多彩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时,梧桐也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时至今日,每当立秋时节,民间的传统习俗也是缤纷多彩。
据宋英杰介绍,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盼小雨、贴秋膘、戴楸叶
“农耕社会,农人以立秋之日的天气,掐算整个秋季的收成,甚至来年的年景。”据宋英杰介绍,宋代《岁时广记》中记载:“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则伤五谷。”立秋这一天,最好下小雨。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
“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常常热得没有食欲而日渐消瘦。到了立秋之后,得多一点油水,赶紧找补回来,这便有了‘贴秋膘’。”他说:“这一天,即使是普通人家,也会吃炖肉、烧排骨、炖肘子、红烧鱼等等,尤其要给壮劳力补补身子。但是现在,‘秋膘’贴上去容易,要想‘摘’下来可就难了。”
秋季养生不可忽视
有人说到“长夏”,这不是气象学上的概念,是中医学将立秋至秋分之间的时段称为长夏,认为这几个秋节气依然具有夏的属性。
但是,立秋既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从来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丢”,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十场秋雨要穿棉”。
天凉了,还应注意“水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人们甚至认为“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在饮食起居方面,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切记“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还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来源: 兰州日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