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3年8月,查理曼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罗退尔、“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在凡尔登签订了一份领土分割条约。

根据此条约,查理曼帝国领土被分成三份,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者即日后的法兰西王国、意大利王国和德意志第一帝国的雏形。

查理曼帝国的前身是法兰克王国,因其鼎盛时期的统治者查理曼大帝而得名。

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帝国疆域达到最大化:南至意大利中部和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艾伯罗河,西濒大西洋,北抵北海和波罗的海,东达易北河流域和波西米亚地区(今捷克斯洛伐克),几乎涵盖了整个西欧。在西罗马灭亡之后,西欧第一次出现了如此庞大的帝国。

但帝国在查理曼大帝去世后仅仅过了两代就一分为三,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843年,法兰克国王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为了结束长时间的内战,签订了《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

这一切都起源于路易一世生前对法兰克王国领土的安排。

路易一世素来信奉上帝,且极其虔诚,以至于到了迷信的地步,被称为“虔诚者路易”。817年,路易一世像往常一样从皇宫前往教堂做弥撒时,年久失修的拱廊突然倒塌,将其砸伤。

迷信的路易一世认定,这是自己不久于人世的征兆,所以赶紧安排了后事。

首先,帝国的垂直权力关系比较松散,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陆续在西欧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其中法兰克人建立的法兰克王国由于诸多因素在日耳曼各部中逐渐强大起来,不仅在部族混战之中异军突起,还成功抵御了从东方和南方侵入欧洲土地的阿拉伯人。

到查理曼统治时期,辽阔的帝国版图让从上而下的垂直治理结构很难实行,帝国中央财力有限,缺乏资金维持官僚机构、法院和军队的给养。

从查理曼的祖父起,帝国的统治者就开始使用分封制和采邑制,将疆域内的土地分封给公爵、伯爵等军事集团的领导者,以换取受封者的支持。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力,而且其权力和地位是世袭的。这样一来,中央权力被分散,地方贵族有足够时间培植自己的势力。

查理曼统治后期,帝国出现了600多个伯爵区,伯爵负责区内的行政、司法、财税、军务,他们往往是田产众多、势力强大、世代任职的地方显贵。伯爵区包括若干百户区,百户长有时由伯爵直接任命,有时则由民众推举。

查理曼在各地的王室田庄或新征服的疆土上安置了一些自己的仆从或家臣。他们对国王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但是缺乏显赫的家族背景,地位低于地方主教和伯爵,对其制约作用有限。

在这种松散的权力结构下,查理曼帝国不曾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只是暂时的、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联合。这就注定了它日后的分裂。

其次,诸子析产制的传承。

所谓诸子析产制,指的是将父亲的财产均分给几个合法的儿子。

一方面,这一传统始自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历史上曾数次出现两帝、四帝共治的局面,日耳曼人深受罗马法、罗马政治制度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这种做法也自然而然被继承下来。法兰克王国第一任君主、墨洛温王朝的创建者克洛维去世之后,帝国就由他的四个儿子分割继承。在之后的数百年中,也经常出现两人、三人共治的局面,比如查理曼大帝玄世时,也按照祖制将其王国分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因其中两个早逝,帝国才传到路易一世手中。

另一方面,由于帝国疆域太过于辽阔,被山脉河流划分为许多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中央政府的权力无法直接下达至地方,所以帝国统治者通常在位期间就会将指派自己的子嗣下到各地参与治理,与各地方的精英形成联合与制衡的关系。这样,皇室子嗣就有机会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也给帝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第三、帝国内部缺乏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有强大的离心力。

与罗马帝国相似,查理曼帝国也是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被征服的各地民族、信仰、语言、习俗都存在一定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帝国境内除主体民族法兰克以外,还有被征服的伦巴德人、阿瓦尔人、萨克森人、西班牙人、罗马遗民和由北部南迁的斯拉夫人。

这些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和社会习俗,虽然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基督教徒,但具体到教派则又各有不同,比如伦巴德人就信仰被天主教视为异端的阿里乌斯加派,而法兰克人则笃信天主教。阿瓦尔人本是古代游牧民族柔然人的后裔,6世纪中期他们在中亚被突厥人所败,辗转来到东欧,宗教上他们已经被伊斯兰化了,到公元8世纪,在查理曼大帝的铁蹄下,阿瓦尔人以及他们的土地都并入了帝国版图。

这样复杂的民族构成使得整个帝国更像是一个多民族的松散的政治实体。查理曼还在位期间,帝国内部就经常出现地方叛乱,比如阿瓦尔人首领在公元799年发动的起义,持续了5年才被镇压下去,极大消耗了帝国的人力物力。

第四、路易一世去世后,帝国统治者之间矛盾重重,对领土和权力的争夺是分裂的直接原因。

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逝世,将帝国留给他仅存的儿子“虔诚者”路易,路易生性软弱,笃信基督教到了迷信的程度。

公元817年,他在前往教堂做弥撒的路上被年久失修的廊檐砸伤,他据此认定,这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的征兆,于是召集三个儿子,将皇帝名号和帝国东部领土传给长子罗退尔;次子丕平继承阿奎丹(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整个西南法国);三子“日耳曼人”路易占有巴伐利亚及其附近地区。

到公元823年,其幼子“秃头”查理出生,“虔诚者”路易要求前三子从各自的封地上划分出一部分作为查理的封地,遭到三人抗议。帝国在此后的17年中,由皇子之争引发的内战持续不断。

公元840年,虔诚者路易去世,长子罗退尔继位,但其兄弟“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随即结盟起兵,并在斯特拉斯堡宣誓要打败罗退尔,平分帝国遗产,史称《斯特拉斯堡誓言》。

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拉斯堡誓言》是用两种语言说出来的。“日耳曼人”路易在向他的部众传达这个誓言时是用条顿语,即最初的德文;“秃头”查理在向他的部众传达这个誓言时用的是罗曼语,即最初的法文。可见,当时西欧的民族语言已经逐渐形成,不同部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并非易事。

公元843年,三兄弟在凡尔登城缔结条约,决定将帝国一分为三:

罗退尔获得帝国中部的土地,北起北海,从莱茵河下游迤南包括隆河流域,直到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退尔仍保留皇帝尊号,兼为意大利国王,但对他两个弟弟不具有任何约束的权力。

日耳曼人路易取得莱茵河以东的土地,称为东法兰克王国。

秃头查理取得帝国西南部的土地,称西法兰克王国。

843年的《凡尔登条约》大致上决定了近代西欧大陆上三个主要国家的雏形。

罗退尔的中法兰克王国分演变为勃艮第公国、洛林公国和意大利诸国,意大利诸国后合并成为意大利王国。

“日耳曼人”路易的东法兰克王国发展为德意志王国,后与北意大利、波西米亚(捷克)结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

“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发展为法兰西王国。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既是欧洲封建化过程不可避免的结果,又反过来大大推进了这一过程。它奠定了其后千余年欧洲大陆的基本政治局面,为民族国家的出现做了铺垫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