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今天上午,我在海南永庆寺的方丈院旁边的一块石头上看到的一首小诗:我是谁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当时感觉到既有佛理,也有哲理,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也不相信人有生死轮回,尽管此诗给人明显的消极,但还是对人生有些许开悟。

晚上回到家,查阅相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清朝顺治帝做的一首归悟道《顺治归山诗》中的4句。通过顺治帝的这首悟道诗,我忽然明白了一个好好的大清朝的皇帝为什么隐遁古刹、出家修行的原因,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生,参悟了生死,明白了帝王将相和市井百姓本来都是一样,来到世上都是一样遭难受罪。皇帝也好,庶民也罢,只是位置不同,遭受的苦难却一样,竞不如僧人半日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自己生是谁、死了又是谁都不知道,前生今世是谁也不清楚,那仅仅活着(长大成人)的时候知道“我是谁”又有什么用呢?其实,按顺治帝的深层次理解,前生今世包括长大成人后,终究知道自己是谁的也没几人。或者正因为知道了活着的自己是谁,才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更无意义。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恐怕这就是他遁入空门的重要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首诗,甚至让人产生诸多疑问。如,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人为什么要生要死?能否只生不死?以及能否不生不死,或者长生不死等等。

有人说,轮回转世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从顺治帝这首归山悟道诗我悟出这样一个意思:如果真的有轮回,谁还会提这样的问题?包括顺治皇帝。只有过好清楚我是谁的阶段才是明智,反过来说,只有做到少争斗,多宽容,才说明真正明白了自己是谁。又恰似郑板桥“难得糊涂”,人生还是有时糊涂点为明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人之烦恼十有八九是自寻。自寻烦恼其实是因了欲望,少了欲望,也就少了烦恼,人生也许会变得清亮、明净。当然也便少了权名争斗,多了宽容和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