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源于人民日报
乒乓男团决赛中,马龙赢下最后一分后振臂高喊:
“刺激!”
宣告着中国队的胜利。
比赛现场掌声欢呼不断,直叫场内外观众一齐心潮澎湃。
此次的东京奥运会,中国乒乓队一共夺得了4金3银的好成绩。
可整个比赛过程,却是看得人心惊肉跳。
之前的乒乓球男单半决赛中,马龙和樊振东,都历经了7局苦战,才以4-3淘汰对手。
而在团体决赛的第三局,中国对战德国,双方一分分拉锯对峙,打出11-9的结果,最终拿下决胜局。
赛后,刘国梁采访中说,世界乒乓球在进步,世界冲击中国队的力量在进步。
我们赢得漂亮,也赢得惊险。
中国乒乓队很强,可夺冠,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图 | 人民日报 ©
曾几何时,国乒一出,谁与争锋。
据说在外国友人眼里,对乒乓球难度的划分是:
简单、普通、困难、地狱、中国队……
而对于大多数国内观众来说,国乒队凭借着出众的实力与成绩,更是贡献出了不少传奇和段子。
比如,最困扰大魔王张怡宁的,不是提高球技,而是提升演技。
场上让球过于刻意,连教练都看不下去。
赛后教育她说:“你那球就正常扣呗,拉着勾一下再撇过去。”
张怡宁惆怅答了:“撇什么我怕她打不着。”
十足地为对手接球操碎了心。
众所周知,国乒球队对战协议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出于尊重对手,不能打比分11-0,给人“剃光头”。
所以“黄金左手直板”许昕一次不小心打了对手得零分,连忙直呼记者,这别报道出去了,(我)可太丢人了。
还试过在采访中犯迷糊发言:“我们一直是会鼓励对手,额不,鼓励队友。”
对手队友傻傻分不清,现场一片笑声。
找补不成的许昕争取圆场,“没错没错,我觉得还是应该鼓励对手,下次应该更强大。”
被网友调侃,连口误都凡尔赛到了极点。
当然,最有名的一幕,莫过于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中,刘国梁对张继科的金牌叫醒服务。
“醒醒呀,这是奥运会,开始了。”
以及日本选手爆冷赢了一局后,故意走到刘国梁面前疯狂炫耀。
被激怒的刘国梁,霸气给要上场的马龙和张继科下死命令。
“别给他们活。”
结果,六边形战士和帝国猛虎强强联手,齐齐把对方打了个落花流水。
能够做到在奥运场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且次数最多的。
那便是中国乒乓球。
图 | 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夺冠颁奖
自1959年,容国团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开始算起;
国乒队的队员里已有100多人成为了世界冠军,共获得的各项金牌多达240多枚。
教练说,冠军是国乒队的土特产。
队员自嘲,比世界冠军更难的,是拿下全国冠军。
乒乓夺冠在国人心中,似乎从来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为我们太习惯这份荣光和掌声。
但其实,国乒驰骋全球的神话背后,从来都不像大众想象的那么容易。
今年尤甚。
图 | 8月5日晚,在东京奥运会女乒团体决赛中,由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组成的中国队3:0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早在来东京的赛前采访中,马龙便已亲自表态说:“今年奥运会,国乒夺冠会很难。”
果不其然,国乒在东京的每一场比赛,都是苦战。
疫情席卷全球,这对于现役运动员来说,每分每秒都成了未知的考验。
先是奥运延期一年,已经是对运动员自身心态和身体状况的第一重冲击。
再来,是本次东京奥运,在乒乓球比赛项目上提出的各项「防疫新规」
——不允许对着球拍和球吹气,不允许直接用手触摸球台。
而这几乎是每个国乒运动员,从小学习打球的那刻开始,便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目的都是为了减少手汗对发球、接球的影响,也能缓解比赛时的压力和紧张。
许昕在男女混双决赛前,拿起球“欲吹又止”,最后只能用双手搓球;马龙在单打和双打比赛中各吃一张黄牌,原因也是他习惯性用汗湿的手擦了一下球台。
多年来的习惯和节奏被打乱,要重新适应不易。
但偏偏国乒队所有人都拗足劲,仍旧迎难而上。
我们看到的,是东京乒乓首战,许昕刘诗雯以3-4负于日本队,没能获得混双金牌。
看不到的却是,男女混双第一次进入奥运,中国队经验尚少。
刘诗雯为了能配合许昕出赛,在接受了肘部手术不到一年,就带伤重返训练场。
因为她知道,目前女乒队员当中,只有自己是和许昕配合得最多,打得最为默契的搭档组合。
我们看到的,是男乒队长马龙,带领着樊振东他们在男团比赛中以大比分3-0,力克韩国队晋级决赛。
看不到的却是,带着膝伤复出的他,在单场次小比分中,双方多次占据局点,一分一球的比拼争夺,处处搏尽全力险赢。
哪怕在比赛完胜后,马龙还独自坐一旁生自己的闷气。
担心要是自己输了的话,下一局会连累队员不好打。
还有观众们心心念念的,是国乒三剑客缺一,张继科没来参赛。
却并不知道,张继科六年打了七针封闭,先天性双侧腰椎假骨裂,里约带伤挺进决赛后,严重到一度不能弯腰捡球。
我们总说:国乒必胜。
殊不知,胜利和夺冠的背后,藏着的是无数人的血汗。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哪有什么梦之队啊,不过是国乒队一球一球,一板一板,一分一分,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扛起荣誉。
乒乓球被誉为中国的“国球”。
但我国“国球”的登顶之路,一直都了布满了荆棘坎坷。
建国初期,国乒队的整体水平并不高。
直到1961年,在第26届世乒赛男团决赛最后一场,已获得过男子单打世界冠军的容国团,在上场前喊出豪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奋力击败了称霸乒坛许久的日本队,首次夺得世乒赛团体冠军。
消息沸腾了全国。
这一战,开启了中国乒乓队的传奇时代,更是为后来“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手段铺垫了前路。
可随着国内乒乓水平和国际的差距日渐悬殊。
忧患亦逐步显现。
90年代的刘国梁凭着一记直拍反手横打,上下旋转式发球等高超技术,叱咤国际乒坛,几乎无人能敌。
也是从那时起,国际乒联开始频繁修改规则。
无一不是为了牵制国乒的包揽独大,但收效甚微。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国乒队仍一场不败拿下所有金牌。
作为中国观众,看着国乒队吊打对手,的确很舒爽。
可乒乓作为一项体育竞技,出现绝对倾斜的现象并非好事。
不仅国际关注舆论度下跌,还不利于新生代选手挖掘培养。
因此,为了推动乒乓球在全球的发展和兴盛,在2009年我国公布了“养狼计划”。
即国内教练“走出去”指导,外国运动员“请进来”培训。
这次东京奥运乒乓比赛,男单女单8强选手16个人,或长期或短期,基本都接受过国乒队的系统训练。
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德国老将奥恰洛夫,还有年轻一辈为代表的台北林昀儒和日本的伊藤美诚。
伊藤美诚曾感谢中国队教练说:
“他们人都很好。甚至在他们参加训练的时候,我能看他们男队和女队的训练,甚至只要我愿意,我可以随时去看,可以完整看一堂他们的训练课。
这一点和福原爱告诉我的一样。”
连这次在奥运首秀没能够晋级,叙利亚12岁的乒乓选手都被中国奥委会邀请来国家队接受训练。
可以说,国外运动员和国乒队员的差距,是刻意地一步步在缩小。
全世界都在学习研究中国队,全世界的乒乓高手都把我们当成头号劲敌。
而国乒要面对的却是越来越多未知的、蛰伏的强大对手,处境和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保持「长胜稳赢」,他们只好更拼命。
刚拿到双圈大满贯的马龙,从5岁接触乒乓球起,别人练一筐球,他就练两筐,即便胳膊练肿了,含泪咬牙也坚持下来。
女乒小将孙颖莎,每天都要绑着腰,进行枯燥的位移和力量训练,再配合学习训练球技和打法。
刘诗雯许昕混双失利。
有人说是丢了国乒的面子,却忽略了其中的艰难和付出。
竞技体育的魅力不仅是结果,是时候要学会对国乒队松松绑。
俗话说,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可对于国乒队来说,所谓新人旧人。
似乎只不过是相互在场上场下换了个位置。
记得当初国乒队总教练刘国梁,因“刘胖”这个称呼火出圈。
是因为有台湾网友觉得,在比赛现场,他总是不声不响地坐在后面,也不主动给球员指导战术。
便留言评论说:“中国队后面那个胖子是官员吗?看样子整场就他不懂打球”。
而正是这位“不懂球的胖子”,带出了国乒一员又一员猛将。
很多运动强者退役之后,都会选择享受人生。
但国乒队不是,曾经的王者哪怕退役,也会坚守在一线。
比起传奇,他们更想传承。
图 | 许昕、樊振东、马龙
其中不止刘国梁,还有秦志戬、马琳等人。
马龙和许昕总说,他们俩人让秦指导愁白了双鬓头发。
但的确,秦指导对他们也倾注了全副心力。
不仅曾为马龙戒烟,在里约奥运会时,他还把马龙精彩赢球的瞬间截下,插入他最爱的周杰伦歌曲,剪成视频,决赛前夜为他打气鼓劲。
同时,十多年来,秦指导风雨无改地陪着许昕征战国际各个赛场。
另一位教练马琳,他身上其实还有个标签是“国乒伙夫”。
国乒总要出国比赛,因担心队员们吃不惯当地食物,他总是自动担当起厨师长的角色。
还曾闹过笑话说,怎么连中国队的厨师打球都这么厉害?
最近,很多人看着许昕“大蟒起飞”式发接球,喜称他为人民艺术家。
可回看了一下马琳年轻时的打球姿态。
和许昕俩人不敢说十分相似,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后辈们各个光环荣耀加身。
差点就让人忘记,他们曾经也有过自己的巅峰和辉煌。
很多国外运动员刚来到国乒训练场时,都会感到很惊讶。
是因为他们看到,国乒的教练都是亲自上场和队员打球练球。
和他们的教练大不相同。
有人曾说过:
“中国乒乓球队之所以这么多年长盛不衰,是因为关键时刻总有人能站出来。”
而站出来的,不仅是由运动员成为国乒教练的他们。
还有很多“无名英雄”——陪练运动员。
如,男乒的陪练球员崔庆磊,他主要长期模仿奥恰洛夫的打法;
图 | 左——崔庆磊
女乒的陪练之一张瑞,她主要是模仿伊藤美诚的各种打法,帮助陈梦和孙颖莎累积经验。
图 | 张瑞
国乒队今天的成就和荣耀,都离不开他们。
乒乓球是圆的,真打起来,什么都可能发生。
但我们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国乒队。
不是因为他们一直拿金牌,而是他们一直都在以最好的姿态,薪火相传。
正如马龙和樊振东男子单打夺冠后说:
“今天幸运的是我赢了,但我相信未来是他的。”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
本文作者:暄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