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10日早晨5点,天刚蒙蒙亮,位于南京南部新城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项目工地已经在组织工人进场施工了。今天轮到中建三局二史馆项目施工员周震昊值班,他先在工人生活区对本班次的工人进行绿码检查、测温,然后统一带到项目部,凭实名卡刷卡进入现场施工。在工人们刷卡入场时,进出口的红外线测温仪正在工作,通过5G智能“云”测温,将每个人的体温信息实时传送至项目部系统云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0日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建委对照最高管控标准,立即采取防控措施,坚决落实建筑工地疫情管控。其中就要求:工程项目实行封闭管理,生活区与施工作业区距离较远的,需集中出发、返回,避免人员分散行动。

每日集中出发、返回,是以二史馆项目为代表的南京各个工地上日常的景象。中建三局二史馆项目负责人赵威中告诉记者,项目实行“日报告”制度,落实疫情监测与信息报送工作。为实时跟进人员健康信息,项目监督小组常态化排查“行为安全码”随身码收录信息,做到“云”监管工人健康情况,为项目防疫工作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监督值班人员实行“带班”作业制,监督落实封闭管理,减少工人与外界的接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下班都有管理人员专门带队,保证工人们在施工现场和住所间“两点一线”。把一群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的成年人像小学生一样管理可行吗?同力建设惠民大道项目上的电工任学军告诉记者,虽然管理是严了,但大家也有思想准备,毕竟也是为了每一位工人的安全考虑。“不过干活的时候全程都戴着口罩,确实闷热。”发了小小牢骚后,任学军不好意思地笑了。

做成这项工作其实并不容易,南京市建委副主任宋刚介绍,目前南京市各类建筑工地包括建筑、市政、交通、水务、绿化园林,在建的工地有2663个,从业的人员有大概37.82万多人。截至目前,这些从业人员已全部完成三轮以上核酸检测,未发现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员。

工地筑牢“防疫墙”并非一日之功,而在于“基础扎实”,目前成熟的管理措施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测体温+刷脸+健康码的“三件套”后,工人进入工地,头顶大屏幕立即显示“姓名、岗位、时间”等信息。记者在同力建设惠民大道项目上看到,无论是项目部所在地还是施工现场,都必须要刷人脸实名登记方可进出。该项目现场管理员王波介绍,南京从几年前就规定工地进出需实名制登记,所以自项目成立之初就已经配齐相应的设备,并非因疫情临时搭建。“从去年开始,工地就已经处于严格管控的状态。工人也是常年在项目上工作,降低人员流动。”王波说,这也是工人能很好地理解和配合疫情防控的重要基础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工地还是居住条件差的代名词。其实南京市早对工人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提出了严格要求。记者在工人的宿舍里看到,由活动板房搭建的宿舍窗明几净,四人一间的上下铺,两侧都有窗可以通风,并且每个人使用面积不少于四平方米。走廊和宿舍对面的淋浴间、洗漱台隐隐透着消毒水的味道。“此次疫情发生后,我们又加大了对公共区域的消杀力度,每天早中晚三次无死角消毒。”王波说,项目还给每位工人发放口罩、免洗洗手液等防疫物资,确保每人手里有至少够使用一个星期的防疫用品。

赵威中也提到,二史馆项目第一时间全面启动疫情防控专项预案,对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进行详细部署,确保物资采购、现场消杀、核酸检测、定点测温等环节均有专人负责。还设有监督小组对各项防疫工作严格把关,并进行防疫宣教。口罩、消毒水、防护服、喷壶、护目镜等防疫物资,由监督小组统筹发放给各劳务分包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京的在建工地中,建筑从业人员数量庞大,防疫工作面临不小的压力。除了从工人到工地“自下而上”地理解配合,也需要上级部门“自上而下”的监管。据了解,自8月3日起,南京市建委对全市范围所有在建工程工地开展集中专项督促检查,督查范围是全市房建、市政(含轨道交通)、交通、水务、园林绿化在建工程,全市范围所有建筑工地应查尽查。

据南京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建委领导带队的三个督察组已累计对55个项目进行了督查,对在建项目的人员信息摸排、现场封闭管理、施工环境消杀、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进行再提醒、再督促,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得到进一步强化。7月20日以来,市、区工程监管部门按照分级管控负责的原则,已开展三轮检查,累计检查建筑工地6026个次,对一般性问题立行立改,对存在问题较多的沿海珊瑚假日小镇等16个项目,已责令停工整改。

在此次专项督查行动中,发现个别工地存在人员测温不严格、工人口罩佩戴不规范、宿舍通风不良等风险隐患。市建委将定期发布建筑施工疫情防控检查情况通报,列出专项督查问题清单,市、区工程监管部门将对问题整改情况和问题突出的项目组织“回头看”,督促问题整改到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刘霞 蒋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