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国人对了解自身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传统文化热持续走高。
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其实并不仅仅是穿着汉服吟唱诗词,更重要的是阅读经典。
关于阅读经典,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开过一个九本必读书书单。九本书中,《论语》《孟子》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习录》也因王阳明和阳明心学热而大火。唯有《近思录》,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颇为陌生。
《近思录详注集评》
如今人人热捧《传习录》,事实上,畅销近800年,曾经读书人人手一册,被钱穆先生认为可以与“五经”相提并论的《近思录》,对中国人的影响比《传习录》更为深远,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宋以后中国人乃至东亚人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
《近思录》:大儒们的思想精华,承前启后的经典
《近思录》是一部怎样的作品?简而言之,是800多年前,一代大儒朱熹主编的(大儒吕祖谦为辅),汇集北宋最著名的四位大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思想精华的名著。“近思”一词源于《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是从自己身边的日常事务出发去思辨。
周敦颐、张载
程颐、程颢
《近思录》从四位大儒的大量著作中精选出622则语录,详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理学思想的方方面面。高深如性与理、性与气,心与仁、仁与爱,诚与敬、变与恒等儒学(理学)基本概念,贴己如为学、改过、处事、进退、治家等修身方法,在书中都有详尽的分析与探讨。它既是思想经典,也是治学宝典和修身指南。
钱穆先生说:“后人治宋代理学,无不首读《近思录》。”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近思录》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集中了大儒们的思想精华,是理学大成开山之作,有“性理诸书之祖”之称;它是承前启后的经典,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长处,阐述了以程朱理学为主的新儒学核心的、代表性的观点,是新儒学的纲领,并为阳明心学提供了丰腴的思想素材。
欲读懂朱熹,必先读懂《近思录》
朱熹
钱穆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
作为孔子之后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将理学的思想体系推向顶峰,其思想从宋末至清代近800年间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对我们普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家庭伦理乃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朱熹的思想是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抛开对朱熹的偏见,试着通过阅读其著作来了解他的思想。不过,朱熹的著作有二十多种,应该先看哪一部,对读者来说是一个难题。
明以后的学者一致认为小巧精辟的《近思录》是了解朱熹思想的阶梯和入门书。从表面上看,《近思录》是四位大儒的思想摘录,但实际上是朱熹借用大儒们的语言建立自己理学体系的当之无愧的朱熹代表作。
朱熹在编撰《近思录》时正处于创作的井喷期,当时他已完成对周敦颐、张载代表作的解读,也将二程著作整理完备。在《近思录》中,他巧妙地把周敦颐的无极、太极之说与二程的性命学说贯通融会,又将张载的《西铭》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使自己的思想不再限于二程学,而是融会北宋四子学说于一体。可以说,《近思录》的问世是朱熹学派及其思想确立的标志。欲读懂朱熹,必先读懂《近思录》。
《近思录》:圣学之阶梯,中国文化之阶梯
自问世后,《近思录》这部仅仅是朱熹编著的小书,无论从影响力还是从传播面来说,都始终位居朱熹作品的前列。
后世之人对《近思录》的评价赞誉也呈一路飙升之势。有人说,自孔子、子思、孟子的作品问世之后,“仅见此书”。清代学者江永称,“凡义理根源,圣学体用”,都在这本书之中。朱熹对《近思录》评价极高,说它是圣学阶梯:“四子(四书),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四书)之阶梯。”
《近思录》对“四书”中的很多重要观点进行了解析和论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四书”思想中的“道”。而且,从体例上来说,《近思录》按照《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序来编辑四位大儒的语录,读《近思录》可以和《大学》相补充,并循着台阶而上,渐渐登上圣学的殿堂。
知名文化学者朱高正认为《近思录》是走进传统文化殿堂最重要的一本书。他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近思录》622条语录中引用“四书五经”有550处,其中引用《周易》经传204处、《论语》121处、《孟子》82处。现代人不必费力阅读体量庞大的“四书五经”,阅读《近思录》这本小书,便可了解“四书五经”的精华。可以说,《近思录》是中国文化之阶梯。
融入生命的文化基因
如果将了解传统文化这类的宏观视角放置一边,对我们个体来说,《近思录》所确立的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方式,已以文化基因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生命。
宇宙是怎么来的,《近思录》中周敦颐的那段话对我们来说是不是很熟悉:“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中国人为何如此注重道德?《近思录》中程颐说“性即理”,因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行为是天理在人身上的体现。
谈到人生理想,当代知识分子仍然以《近思录》中张载的名言激励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所体现的高远的人生格局和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中国人积极有为的民族个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而谈到如何学习,《近思录》中的睿智观点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性:“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读《近思录》,不是读一部僵化的古籍,而是在活的文化中反观自己。
好看又“难看”的《近思录》
作为编者,朱熹对《近思录》的评价很有意思。他说《近思录》“好看”亦“难看”。其实,他的评论并不矛盾。“好看”,是相对于宏博浩瀚的周敦颐、二程、张载的原著来说,《近思录》短小精悍,又从日用常事出发,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好的入门书。“难看”,是指文字虽然简单,但如何理解大儒们的思想内涵并不容易。
汉字原本简练而蕴涵广泛,用汉字表达的中国哲学思想更是显得比较玄妙深奥,如果没有内行之人将思想中诸如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差别、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阐释清楚(如仁与爱有什么区别,心与仁有什么关系等),读者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对现代读者来说,难点还在于我们离理学的话语体系实在太远了。所以,若想读懂《近思录》,我们必须借助前人的注释和解读。
《近思录详注集评》,解读《近思录》的经典之作
《近思录》的注释版本非常多,其中好的注本有宋代叶采的注本和清代茅星来、江永、张伯行的集注本,而当代的集注珍本要属国际朱子学泰斗陈荣捷的《近思录详注集评》。
陈荣捷
陈荣捷先生是欧美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哲学和朱子学研究权威,其作品《朱子门人》和《朱学论集》两部一流的朱子研究著作和国际朱熹会议的非凡组织,确立了他在世界朱子学研究中的领导地位。
陈荣捷曾将《近思录》翻译为英文介绍给西方人,其《近思录详注集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朱注朱”,二是博采众长。
《近思录》问世后,朱熹有许多议论、评说文字散见于各书,是理解《近思录》最好的注脚。陈荣捷选用朱子论述八百多条,“以朱注朱”,一不离本意,二容易理解。
在普通人的刻板印象里,朱熹严肃、让人生畏。其实,朱熹是一流的老师,他极善于用浅显的比喻来让人理解深奥的内容。
比如,如何理解二程所说的“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他说:“一粒谷春则发生,夏则成苗,秋则结实,冬则收藏。生意依旧包在里面。每个谷子里有一个生意藏在里面,种而后生也。仁义礼智亦然。” 将心与仁的关系讲得明明白白。
又如,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人各不同呢?朱熹用磨子做比喻:“正如面磨相似,其四边只管层层撤出。正如天地之气,运转无已,只管层层生出人物。其中有粗有细,故人物有偏有正,有精有粗。”用磨子磨出的面有粗有细,来类比人有偏有正。
谈到只有对义理娴熟,所得才牢固,朱熹以走路为例:“似一条路,须每日从上面往来行得熟了,方认得许多险阻去处。若素不曾行,忽然一旦撞行将去,少间,定堕坑落堑去也。”
《近思录详注集评》中所集之注解不仅有朱熹的,还有叶采、江永、茅星来、张伯行,日本的佐藤一斋、贝原益轩,韩国的金长生等人的精彩注评。
陈荣捷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阅历,博采众长,从朱熹的著作以及中日朝三国学者110余种校注、注释版中,筛选出1300余条精辟独到的注解评语,又对《近思录》原文涉及的典籍术语、人名地名等详细加以注释,堪称解读《近思录》的经典之作。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当代著名哲学家及哲学史家陈来教授称赞该书“功力深厚,完备翔实,超迈前人”。
与其他的《近思录》集评本不同,陈荣捷做集注,不是简单地将各种注解罗列出来让读者看得头晕眼花,而是精心甄选,将那些针对读者读不懂、容易理解错误的词句所做的注解评语挑出来,其集注不在于全,而在于恰当、多角度和层层深入。有的语录,附上一条注解便一语中的;有的则附上朱子针对不同学生提问的多种回答和中日朝三国著名学者的不同解读,试着从多个角度对一句话的理解进行多层次阐释的注释,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准确、深入地理解经典的含义。
如果想读懂《近思录》,《近思录详注集评》无疑是不二之选。
书 名:近思录详注集评
作 者:陈荣捷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出品方:华章同人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