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内蒙古法院聚焦为民服务,以民生为本、民愿为先,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真正把教育整顿的成果转化成为服务群众的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诉非分流+双语调解 高效化解纠纷

“我汉语表达不好,就怕说不明白耽误事,没想到法官能用蒙语为我们调解,太好了!”原告特某激动地握住调解员的手表达着感激之情。

近日,霍林郭勒市人民法院诉前专职调解员用双语成功调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一场朋友间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原告特某和被告哈某、其某是朋友关系,2019年6月哈某、其某二人以“急需用钱”为由,向特某借款20万元并约定还款期限。借款到期后,特某多次索要无果诉至法院。

鉴于该案事实清楚、案件争议不大,导诉人员将案件分流至诉前专职调解员处进行调解。由于原告与二被告年龄较大,且沟通中均用蒙语交流,调解员决定利用蒙语为双方进行调解。通过耐心细致地沟通疏导和释法明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意向,二被告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给付原告借款,并约定了违约责任。

错峰送达+释法明理 让“实”字当先

“咚咚咚......”

“您好,我们是呼和浩特新城区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来给您送达法律文书。”

这是出现在小区居民家门口的一幕。

为使34件物业合同纠纷案件能迅速开庭,减轻当事人诉累,给物业公司和业主搭建良好沟通平台,近日,新城区人民法院集约送达中心10名干警下班后,来到辖区内两个小区为群众送达法律文书。

通过干警们耐心细致做释明工作,告知当事人各项权利义务,请业主们按时到庭参加庭审,业主们了解到了更多的法律知识,也知晓了如何依法行使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法律文书送达是审判的第一关口,送达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件能否正常审理。针对物业合同纠纷案件数量大、审理期限短的特点,实行错峰送达是法院转换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为群众办实事的贴心举措,不仅提升了外出送达效率、降低了法院程序流转成本,对于缩短办案周期、顺畅调解、审判工作具有更积极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双语调解 当事人“云握手”

8月10日,萨拉法官来到达来苏木呼格吉勒图嘎查的法院巡回联系点,办理了一起“特殊”的民间借贷案件。这是苏尼特左旗人民法院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成功化解的一起借款纠纷案件。

事情要从3年前说起,额某于2018年2月向谢某借款20000元,约定当年8月10日偿还,但未按上述约定期限履行还款义务。谢某虽多次联系额某,但因语言不通等原因造成了沟通障碍,最终双方失去耐心,谢某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官联系双方后了解到,原被告均因家中有事无法离开,且双方都要求双语法官办理此案。因此,法官采取就近办案和互联网+调解模式,让额某到法院巡回联系点,通过人民调解平台连线谢某,双方连线后,法官和人民调解员使用“双语”进行调解,经过半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还款协议,此案圆满化解。

苏尼特左旗人民法院充分利用“诉讼服务中心(旗)+诉讼服务站(苏木镇)+巡回审理点(嘎查)+党员中心户(牧户)”四级网格化全覆盖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通过人民调解员平台,“远程庭审”进行网上缴费、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执法办案方式,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够享受到便利的司法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来源:霍林郭勒市法院、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法院、苏尼特左旗法院

微博、快手:北疆法声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天平阳光、企鹅号、网易号:内蒙古高院

抖音号: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网站:nmgfy.chinacourt.org

本期编辑: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