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惊人的消息引爆了整个互联网,日本国乒一哥水谷隼,因眼部疾病宣布退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谷隼在东京召开记者发布会上称,自己长年以来受眼疾困扰,“如果眼睛能被完全治好,我想继续打乒乓球打到40岁、50岁,但现阶段并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很不甘心”,退役“并不是最终决定,但我现在的想法是想完全离开乒乓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条消息,有日本网友感到惋惜,称水谷隼因眼疾而退役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希望张本智和等其他日本年轻运动员能够接替水谷隼”。

有网友提到,水谷隼近期“在比赛时佩戴‘不可思议’的东西,原来是眼睛的健康状态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谷隼在比赛上佩戴遮光镜(图片来源:日媒)

看到这,相信大家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强烈的好奇:到底是什么眼疾,竟让日本国乒一哥水谷隼宣布退役?

其实,早在2019年,水谷隼就因看不见球想过退役。据媒体报道,水谷开始为视力烦恼是在2014年,原来他两只眼睛的视力都有1.5左右,但后来不是为何左眼突然下降到0.3左右,变成了近视和散光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新浪体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好那个时候电子公告牌开始被引入赛场,所以我对左眼进行了激光治疗。恢复视力后的这段时间里,水谷隼迎来了“黄金期”。不仅在俄罗斯联赛里活跃,里约奥运会上首次获得奖牌,2017年位列世界排名第四,创历史最高纪录。

但是2018年1月左右,水谷的视力再次出现异常。因为球变得看不清楚,检查之后发现右眼的视力下降了,同样是近视+散光,“本来完全没有手术的必要性,不过,想如果稍微能变好也行,就去做了激光手术,但是情况没能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术后,水谷隼的眼睛很怕强光,LED灯光变幻无常,导致他在比赛中常常看不到球,不得不用墨镜来遮光。但遮光后对比度同时下降,寻找球的轨迹也非常吃力,水谷隼不得不经常在比赛中不停切换墨镜来适应光线。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后来在东京奥运会上看到水谷戴着特殊眼镜。这是他在大阪府的山本光学株式会社定制的SWANS特制眼镜,制造商也明确表示水谷隼所戴的太阳镜能抑制LED照明的眩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水谷隼确实接受过角膜屈光手术,且他术后遇到了眩光问题。这也是大家摘镜后常会碰到的手术风险之一。今天就来聊一聊[眩光]这个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眩光?

对大家来说,眩光不是一个陌生的感受,眩光无处不在,高楼大厦间玻璃幕墙反射的太阳光、对面车开来的远光灯,都是眩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亮度分布或亮度范围的不适宜,或存在极端的亮度对比,引起不舒适感觉或降低观察细部和目标的能力的视觉现象,统称为眩光。

简单来说就是让人感觉刺眼的不舒适的光,即为眩光。

近视手术后的眩光是怎么回事?

在做屈光手术之前,医生通常会在手术前告知术者一系列的情况,如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眩光,夜间会更明显。这部分被医生提到的眩光就是手术前相比新增加的。

产生的原理是:光线在通过角膜屈光手术切削(直径6.0~6.5mm)的边缘或者ICL晶体有效光区(直径7.3mm)的边缘时,会发生光的散射而形成了新的眩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天的时候,我们的瞳孔在光的作用下不会很大,约3mm左右,这个时候,不管是角膜屈光手术切削的边缘还是ICL晶体的有效光区边缘,都在瞳孔缘的外侧,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光散射不会从瞳孔进入到视网膜,而很难出现视觉上的明显差异。

但是到了晚上,环境变暗时人眼瞳孔会扩大,如果我们在暗视下的瞳孔大到超过了角膜屈光手术的切削边缘或者ICL晶体的有效光区边缘时,当有一个点光源出现,那么这个点光源的光散射就会进入到视网膜,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即眩光的产生。

每个人做了近视手术都会出现眩光吗?

并不是每个人手术后都会出现眩光。前面提到眩光跟瞳孔的大小有关,每个人明、暗环境下的瞳孔大小都是不一样的。暗环境下瞳孔相对小一些的人出现夜间眩光的概率会低一些,甚至完全没有。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术前暗环境下的瞳孔大小初略估计术后出现眩光的概率,但不能绝对化。

眩光会消失吗?

原则上说,新出现的眩光不会完全消失,但我们的大脑具有优化作用,会对新出现的讯息进行加工处理。有用的会保留下来,无用的或对我们造成干扰的会进行虚化。

眩光就是一种干扰讯息,所以大脑会不断进行虚化处理。随着时间,会慢慢变得没那么明显,被虚化后的眩光也就对我们的视觉不会造成太多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过程因手术的类型和效果,患者自身状况而异,一般需要3~6个月,一部分人一个月左右就会有明显改善。

术后出现眩光该怎么办?

近视眼术后有眩光是正常现象,不需要过度紧张。由于个体差异,一些人在术后的第二天就正常用眼了,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会被耽误。一般来说,手术后一个月,病人的视力基本稳定。

大多数患者术后可通过定期到医院复诊、按时服药、控制眼部使用时间、避免疲劳、注意眼部卫生等方式缓慢恢复眩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避免术后眩光?

1、进行严谨详细的术前检査,严格遵循近视手术禁忌症,不要因为强烈摘镜意愿而执意进行手术;

2、选择正规专业的眼科医院和经验丰富的主刀医生以及最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

3、近视度数较高者,优先选择ICL晶体植入手术,不切削角膜且光学区较大,可以很好地避免昡光问题;

4、选用个性化手术方式如波前像差引导、Q值调整、角膜地形图引导、 Kappa角补偿的个性化切削手术方式减少高阶像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术前进行“固视”训练(盯着一尺左右的小点练习固视)、保证充足的睡眠、术中放松心情、不紧张,积极配合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上来说,近视手术历经时代变迁,无论从医疗技术还是设备,抑或是医生对这项手术的理解和认知,都相对成熟。当然,手术肯定存在风险,眩光就是其中之一,但通常都在可防和可控的范围内。

作为患者,术前术后听从医嘱,合理用药以及正确护眼,与医生做好沟通交流,就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资料:

[1]https://sports.sina.cn/others/pingpang/2019-03-26/detail-ihsxncvh5798457.d.html

[2]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wanghui02_8208195539.htm

[3] https://www.jianke.com/ykpd/564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