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台风“烟花”,海洋减灾中心派出六个工作组指导地方防御应对,开展现场灾害调查评估——
海洋减灾中心召开海洋灾害应对部署会
大风呼啸、暴雨倾盆、海浪滔天,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近期严重影响我国沿海,加上恰逢天文大潮期,风暴潮、海浪等灾害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为全力应对“烟花”海洋灾害,自然资源部启动海洋灾害Ⅰ级应急响应,部署灾害应对工作。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以下简称海洋减灾中心)迅速响应,按照工作安排,于7月23日~30日派出6个工作组赴现场开展了为期7天的海洋灾害应对工作,与各地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相关海区局和业务单位提前研判海洋灾害影响,指导地方开展海洋灾害防御工作,实地踏勘,分析致灾原因,并在浙江和山东两地针对网箱和海堤开展了承灾体风险预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未雨绸缪备战台风
今年初,海洋减灾中心制定印发《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2021年海洋灾害现场调查和工作督导执行方案》,组织召开汛前灾害应对工作部署会,调整相关人员和岗位,梳理完善应急启动、人员委派、工作流程、应急值班等环节。按照海洋灾害应对相关技术要求,对现场调查、技术保障人员进行培训,更新了基础数据库,检查维护了灾调装备设施,全力做好灾害应对准备。
台风“烟花”于7月18日在西北太平洋洋面生成。其形成后,鉴于其登陆时恰逢天文大潮期,有可能出现“风雨潮”三碰头情况,从而引发严重的海洋灾害。海洋减灾中心主任易晓蕾、副主任陶荣幸于7月22日上午组织召开台风“烟花”海洋灾害应对部署会,对灾害影响进行研判。会议现场成立台风“烟花”海洋灾害外业调查组、综合保障组,并明确了各岗位工作职责。
7月22日,自然资源部启动海洋灾害Ⅱ级应急响应,并于当晚对台风“烟花”应对工作进行部署。按照相关工作要求,海洋减灾中心迅速响应、及时行动,派出4个工作组于7月23日赶赴浙江,会同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海洋灾害应对工作和现场调查工作。7月23日,自然资源部将海洋灾害应急响应级别升级为Ⅰ级。
台风“烟花”于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登陆浙江省舟山普陀沿海,并于7月26日9时50分前后在浙江嘉兴平湖市沿海二次登陆。台风登陆恰逢天文高潮期,并叠加了风暴增水,上海市和浙江省中北部沿海出现了达到当地红色警戒潮位的高潮位。
7月29日,根据台风“烟花”发展动态,海洋减灾中心再次派出2个工作组赶赴山东和河北开展灾害应对工作。
应对台风“烟花”期间,海洋减灾中心与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积极联动,利用卫星对浙江杭州湾沿海进行观测,辅助开展海洋灾害调查评估,快速全面掌握相关情况。
深入一线调查灾情
指导灾害应对工作、开展现场调查评估、深入一线了解灾情,是工作组的重要任务。
7月23日~24日,台风“烟花”尚未登陆,工作组与当地海洋主管部门和海洋预报部门就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和重点受灾区域进行研判,了解灾害应对情况,指导地方开展灾害应对工作,并赴渔港、码头、养殖区等存在隐患区域进行现场踏勘。
7月25日~30日,台风“烟花”登陆后,工作组及时与地方海洋主管部门沟通了解灾害影响情况,赴海水淹没区域和受损严重区域现场踏勘。面对气势凶猛的台风,工作组克服风雨交加、交通受阻等不利情况,白天坚持开展外业调查,晚上加班加点编制调查评估快报。调查期间,工作组踏勘区域超过30个,拍摄了大量视频和照片,编写并报送调查评估快报7期。
台风“烟花”两次登陆浙江省,具有移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造成增水重等特点。7月23日~26日,工作组赶赴浙江温州、台州、宁波、嘉兴等地开展灾害应对工作。
在温州,工作组与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研判灾情,前往洞头区等地现场查看海堤受影响情况。
在台州,工作组与台州海洋监测站、台州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研判可能遭受灾害影响的隐患区域,赶赴椒江客运码头等地了解灾害影响和防御工作情况。灾害过程结束后,工作组再次进行踏勘,查看渔船受损情况。
在宁波,工作组与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灾情研判,赶赴三江口以及镇海水文站查看防护情况。经调查了解,镇海站出现破纪录的高潮位,镇海甬江一侧部分路段被淹没,淹没水深约60~120厘米。
在嘉兴,工作组赶赴重点隐患区域,查看防护设施和水位情况,对可能出现的灾情作出预判。台风登陆后,工作组详细了解了当地海堤受损和灾害损失情况。
随着台风“烟花”北上,逐渐影响我国北方沿海。7月29日,根据台风发展动态,海洋减灾中心派出2个工作组赶赴山东滨州、东营和河北沧州等地开展灾害应对工作。
在滨州,工作组与山东省海洋预报减灾中心共同赶赴滨州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举行座谈,详细了解了当地灾害应对情况,联合制作发布了滨州市隐患点提示单,为地方灾害应对工作提供支撑。
在东营,工作组直接赶赴河口区新户镇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现场查看海水养殖区和海堤受灾害影响情况。
在沧州,工作组参加了沧州市灾害应对部署会,了解了当地灾害防御部署工作,并赶赴黄骅市了解沿海园区和养殖区受灾情况。
及时预警承灾体风险
应对台风“烟花”期间,海洋减灾中心除了开展常规督导和现场调查外,还联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海洋局开展了重要承灾体风险预警试点工作,预测试点区域网箱养殖受损等级和海堤越浪、溃堤风险等级,为地方政府开展针对性防御工作提供支撑。
今年以来,海洋减灾中心赴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调研,走访渔村、企业、港口、乡镇街道等基层单位,征集海洋减灾工作需求。调研发现,大家反映问题集中在风暴潮预警产品如何让潮位等信息转为综合性的灾害影响和应对措施等,怎样通过技术手段把精准预报延伸为精准施策,让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对防御海洋灾害更加科学合理、有的放矢。
为切实满足地方海洋减灾工作需求,海洋减灾中心成立工作专班,选择山东、浙江为试点区域,以海堤设施和网箱养殖为试点对象,以“聚焦关键目标,构建技术流程,开展试点示范,汛期初见成效”为工作目标,围绕海堤结构和越浪量、网箱脆弱性和风险阈值计算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针对试点区域的承灾体特性构建了风险预警模型,会同浙江省、山东省相关部门编制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针对重要经济产业目标给出预警风险等级、对应防御措施的工作任务。
为应对台风“烟花”,海洋减灾中心会同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山东省海洋预报减灾中心等单位,完成了海洋灾害观测预报与承灾体风险计算的技术衔接,建立了海堤越浪风险和网箱受损风险精细化预警模型,动态研判可能发生的灾害影响,定向制作发布风险预警单,全流程实践、验证承灾体风险预警工作。经现场勘验,风险预警结果准确,与实际发生的灾情基本吻合,提出的对策建议科学合理,承灾体风险预警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总结防御台风经验
当前,面对台风“烟花”带来的各类灾害损失,各地在第一时间启动灾后重建工作。海洋减灾中心相关专家建议从3个方面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推广设立警戒潮位现场标志物。建议各地自然资源(海洋)主管部门主动申请专项资金,结合沿海岸段的水文、气象、地质、交通及施工条件,按照水文要素特征明显、地质条件稳定、不影响航道和道路交通、施工方便且成本较低等原则,筛选适合布设警戒潮位现场标志物的区域。尤其是在滨海旅游区、港口码头、大型养殖场、产业园区、核电站、钻井平台、桥梁、河口等重点岸段和人口密集区内,大范围、大面积设置警戒潮位现场标志物。
二是加大海洋灾害防御投入。在灾害应对工作中,工作组发现各地的海洋灾害防御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地方政府加大海洋灾害防御工作投入,根据风暴潮特点、地理位置及新核定的警戒潮位值等,确定各区域海堤工程设防标准,加强加固海堤工程,可采用“海堤物理结构+植物护坡+近岸湿地恢复”的生态海堤组合模式,提升沿海重点区域防灾减灾能力。
三是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宣传。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宣传工作对于提升公众海洋灾害防范意识、有效降低海洋灾害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各地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围绕风暴潮灾害成因、破坏性以及避险自救措施等方面开展宣传教育,建立海洋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公众风暴潮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下一步,海洋减灾中心将对台风“烟花”开展深入研究,及时向地方政府反馈调查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该中心将进一步核实验证承灾体风险预警工作成果,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优化技术方法和业务流程,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工作组在浙江台州现场查看水位和防护情况
工作组在河北沧州现场查看灾害影响
记 者:中国自然资源报高悦
通讯员:海洋减灾中心贾宁
供 图:海洋减灾中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