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美人鱼”梁馨枰二战奥运,帮助中国花游队喜获银牌;淮安95后小将徐仕妍打出中国柔道队最好成绩……在刚刚落幕的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淮安为中国奥运代表团取得精彩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积极贡献了淮安力量。

后奥运时代,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精神指引下,淮安也将在奋力建设“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和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奋勇争先的发展活力。

聚焦增强人民体质

全力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淮安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聚焦增强人民体质,不断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积极构建群众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功能齐全的市县乡村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行政村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并不断向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较大自然村延伸。

数据显示,淮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由2014年全国第六次场地普查的1.18平方米提升至目前的2.492平方米,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0.8%,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3.5%。全市目前已建成170个体育公园,78片社会足球场地,600公里健身步道。通过积极打造市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会、民俗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带动了每年近千次的赛事活动和200万人次的参与规模,让运动健身成为社会新风尚。全市373个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把培训、表演、比赛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交流及基层服务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层、进农村传授体育技能,已成为全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主力军。

培育体育赛事品牌

加快推进“特色体育名城”建设

今年4月18日,2021淮安西游乐园淮安马拉松激情开跑,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多名跑友和淮安市民不仅联袂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宴,圆满实现了“办好‘一项赛’、打造‘一条道’、展示‘一条河’、推介‘一座城’”的办赛目标,也令“赛在淮安”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去年9月和今年6月,淮安先后举办两届中国•淮安大运河铁人三项赛,对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年5月举行的2021“翔宇杯”中国攀岩联赛(淮安站)比赛,代表着淮安体育赛事版图已成功扩展至极限运动领域,全民健身的内涵也逐步由普惠化、均等化向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淮安共举办承办国际、国家高水平体育赛事40余项次,有力推动了“特色体育名城”建设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多角度、高水准展示了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推动了体育竞赛产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量质齐增。

注重供需两端发力

实效推动体育产业量质并进

在本届东京奥运会前,淮安市体育中心一直作为专业驻训基地为中国田径协会投掷项目国家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其一流的场地设施器材和后勤保障水准也博得了国家队上下的一致好评。作为淮安体育场馆中的“TOP1”,淮安市体育中心于2014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曾是江苏省第十八届运动会的主场馆,并被省体育局评为“江苏省十佳优秀场馆”。该中心占地面积约650亩,总建筑面积约15.7万平方米,外观设计总体呈“三足鼎立”布局,体现了淮水之滨的文化底蕴,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中心内部建有33000座位的体育场、5000座位的体育馆、1500座位的游泳馆和总建筑面积达7044.8平方米的网球馆等设施,可以满足全国性运动会和世界单项体育赛事的要求。2019年,淮安市体育中心体育公园正式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服务综合体功能。

近年来,淮安注重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进载体平台建设,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全市逐步形成了以主城区为主要载体的“一核一带两圈多节点”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淮安加快建设体育健身特色小镇。淮安区施河镇拥有教育、体育企业246家,年产值达42.8亿元;金湖县银涂镇形成了完整的蹦床产业链,汇集了41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仅2020年产值已达30亿元。淮安已连续三年举办淮河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博览会,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协调联动。去年举办的首届“体育消费”大卖场活动聚焦企业复工复产、百姓健身双重需求,实现“准双百”(线下近百家企业“练摊”吸引大批市民抢实惠,线上直播带货平台观看人次近百万)。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81.36亿元,建成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家、省级体育产业基地4家。

融媒体记者 陈晓平 储君

融媒体编辑 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