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新课程观认为,课堂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情感与智慧不可重复的综合生成过程。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本身的特殊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要求教师有高度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洞察复杂形势、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超越知识的教育,从知识到智慧的转变,从知识的人的培养到智慧的人的转变;用教育哲学来引导和提升教育改革,是要用教育哲学来引导和提升教育改革,是要实现的。

因此,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任务,并成为当前建构智慧课堂的重要课题。

学校追求的“智慧课堂”是一种完善学生人格成长、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课堂。根据现代课程理念,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觉过程、习得规律、开发智慧”。因此,对智慧课堂的理解和把握,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智慧”和“课堂”两个方面:一是要抓住课堂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内容的选择和环节设计都必须充分考虑到课堂这一载体的可能性、现实性和需求性;二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通过创新方法来展示智慧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慧是什么?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告诉我们,具有流变、灵性。人再给它披上一层神秘外衣,往往使智慧变得虚幻无常,只有意会和难以捉摸,所以,现在的智慧都没有统一的定义。实际上,智慧定义的这种未完善与不确定,正是智慧的魅力所在,也为我们研究智慧留下了空间。

智者就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个层面的深刻理解和深刻领悟,智慧实际上是“理解”了再往前几步到“悟”。

古人对“智慧”的研究,叙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智慧是一种整体素质,它在环境中产生和表现,它以德性和创造为导向、能力为核心、以感性和觉知为特点、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深厚的内涵和张力。如此,智慧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演绎着人世间万物的奇妙奇妙,创造了教育教学动人的诗篇。

总之,智慧是知识、能力和美德的综合体。民主革命时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极力推崇智慧教育,并指出:「智慧是生的,知识是学的」。当前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这实际上是与智慧教育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追求的是智慧教育,我们要让校园、让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像沐浴阳光一样沐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