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14日,29年前的今天,伴随着一阵撼天动地的巨响,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托举着“澳赛特B1”卫星一飞冲天,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那一年的3月22日,在下达“点火”口令后,火箭并未起飞,该中心科技人员奋勇“逆行”,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澳星保卫战。

“紧急关机!”当时,火箭的6台发动机以近2000摄氏度的高温喷射着火焰,整个发射场被棕黄色的烟雾所笼罩,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千钧一发、十万火急!火箭已经摆脱了发射塔架的固定,完全靠发射台的四个支点支撑着400多吨的箭体。由于出现故障,推力不均匀,火箭已错位近10公分,如不及时固定支撑箭体的四个防风拉杆,随时都有倾倒的可能,一旦倒下,发射场将成为一片火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与死的考验摆在人们面前,谁去排除险情?霎时,发射场的人们沸腾了,党员、科技工作者积极请战,场面感人至深。

关键时刻,发射测试站地面设备系统指挥员丁贤俊带着抢险队员冲到发射架下,由于发射台周围气浪太大,烟雾很重,根本无法靠近,大家就臂挽着臂,你靠着我,我推着你,强行扑进气浪之中。发射台操作手王招华负责固定火箭,经灼烤过的发射台让他的鞋底“吱吱”作响。

火箭被固定住了,但是火箭电源插头还没有拔掉,电爆管和引爆器等火工品也没有取出来。此时,若因某种原因产生静电,或者外界偶然出现干扰信号,火箭随时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拔掉火箭上的电池插头,把电爆管取出来,是确保火箭、卫星安全的又一个关键环节。

可是要在这时候拔掉火箭上的电池插头,取出电爆管,很不容易。这些火工品都是在火箭体内,人只有从40厘米见方的舱口爬进去。过程中,抢险队员们来不及搭工作梯,就一个个踩着肩膀向上爬;没有顾上戴防毒面具,就用衣衫和手巾堵住嘴;没有照明灯,就在黑暗中靠平时的经验摸索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毒气、烈火、火工品爆炸,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斗。这场战斗,比枪林弹雨的战场更残酷,比抢险救灾更艰难。但西昌航天人就是在这样残酷、艰难的战斗中,用智慧、用鲜血、用生命保住了澳星、保住了火箭、保住了发射场,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

那一天,中心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发来的电报,其中绝大多数包含着鼓励、鞭策、理解之情,表达了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极大关注和支持。

南开大学物理系的4位同学来电说:虽整装而未发,功仍不可没。国人共勉,来日定闻银箭扶摇直上九万里;贵州凯里一市民来电:悲痛过后,再祝你们澳星发射成功;湖南师大附中同学来信:我们是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惊闻澳星首次发射未成功,心情无比沉重。我们深知此次发射任务艰巨,意义深远,你们身负重担,但我国以往卫星发射的良好记录和你们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坚信你们必将获得最后的成功,请相信全国人民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电报、信件还有很多。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8月14日7时,这颗卫星在西昌再次发射,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那一刻,航天工作者们欢呼雀跃,激情相拥,热泪盈眶。

“中心在艰难中生根、在苦难中磨砺、在大难中成长,不仅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更多的是从挫折中奋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表示,“不论是在保卫澳星、加注泄回、地震逆行等危急时刻,还是在长期处于高密度的关键时期,一代代西昌航天人总是越是艰险越向前。迄今为止,中心共为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发射30多颗卫星,架设出一条‘太空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黄国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