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人在调侃二战时期美国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这款战舰由于短粗的舰体被军迷们戏称为“南胖”,而这也是它一直被调侃的原因。除了在太平洋战争当中被日军雾岛打懵外,还因为舰体内部恶劣的居住环境而闻名。不过,美军已经搞出了“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相对完美的舰体,为啥还要将北卡罗来纳级的设计进行修改,将舰体缩短从而研发出短粗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呢?难道美国不懂审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细长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以及短粗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美国在伦敦海军条约后搞出的第一款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舰体更为匀称,但是美国海军却认为北卡罗来纳级还不够完美,就是因为它305毫米的主装甲还不够厚。而且随着美国海军部在北卡罗来纳级开工后,同意海军更换威力更大的406毫米舰炮,使得北卡原先设计防356毫米舰炮的防护根本不够用。海军虽然也想增加防护,但是这样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情况肯定会超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时美国并没有完全退出条约,虽然日本和意大利对条约规定有退出的趋势,但美国和英国并没有完全宣布退出条约,所以在北卡和南达的设计上仍然在遵守3.5万吨排水量的规定。那么美国海军认为在北卡罗来纳级的防护上,已经无法抵挡更为先进的是406口径炮弹,那在吨位一定的情况下,既要保持火力的不变又要增加防护,那能怎么办呢?而在以往的设计上这样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总体吨位没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缩短舰体的长度,减少装甲带的长度成为增加防御的唯一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美军最先进的MK-7型45倍径406毫米舰炮在22.9公里的距离上可以击穿343毫米的装甲钢板,如果在19.2公里的距离上想要防住如此大威力舰炮,美国人认为至少需要将近400毫米的装甲才能防得住,而且在27公里的距离上防住大落角度炮弹至少也要150毫米以上的水平装甲,那么以3.5万吨的排水量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巨大的装甲重量。所以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设计上,仅仅是缩短舰体的长度仍然无法满足防护的需求,不仅要在防护的设计上重新安排,而且最要命的是3.5万吨重量的限制,因为这样的吨位对于所有设计来说才是最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海军的设计部门在南达科他级的防护上另辟蹊径,即在保留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主装甲外倾的设计上部进行弯折,使其向船体中线倾斜,并最终在上方与水平装甲甲板交合。这样的防护设计类似“龟壳+穹甲”的设计布置,好处就在于缩短了主装甲带与外部船壳之间的距离,能够改善战斗时外部船壳被击毁造成船体进水的情况。而且将主装甲板放到内部第三层上,同时也可以作为一层防雷隔舱使用,也可以更利于防御水中弹的攻击。而在整体的装甲防务上所带来的效果,就是该舰可以保证,在18.3~27.4公里的距离上防御自己本身406舰炮的攻击,这样的防护水平远超于前级北卡罗纳级的防护水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防护剖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增加防护,但是内置装甲不仅在建造的过程中难度有所加大,而且本身复杂的几何形态也使得船体内部的区域划分尤其是重油舱的布置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在交战过程中遭到攻击后的修补难度也更加大。而且在吨位上美国和日本人一样玩了文字游戏将各种投机取巧的手法增加吨位,当时唯一可以进行纸面数据减法的,那就只有主炮炮弹的重量,那就是将备用炮弹的重量不算上去,但是在设计上却保留了空间和吨位,如果是100发备用弹,每发1吨重的话就可以节约100吨的重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由于其本身舰体长度只有207.4米,比北卡罗来纳级的222.2米要短了近15米,使得其本身的舰体设计显得短粗局促。本身因为防护设计的原因就占用了不小的舰体空间,用于舰员居住的空间剩余度本来就小,所以该舰的居住水平的确是低于北卡罗来纳级和衣阿华级。不过凭借其27节的最高航速以及9门406舰炮,使得其成为条约时代最强的战列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