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自2017年首季开播,今年到了第五年,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娱乐世代已算是“老IP”。这些年,华语流行音乐经历了快速的迭代:Hip-Hop实现了街头崛起,成为了最受年轻人青睐的音乐;继“城市民谣复兴”后,乐团这一半个世纪前(华语则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带着反叛精神的传统表现形式又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还有电子乐与锐舞文化、国风、二次元ACG音乐、乃至虚拟偶像……几乎在每一年里,我们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就不说啥了,光是Hip-Hop的版图,从最开始的Trap到后来的Dirll、旋律说唱,还有现在大家开玩笑的“帅哥说唱”,一年一变,永不停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吧我们换个一个词: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创作里,听懂年轻人】

王源这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句,也正说明了《明日创作计划》的核心价值。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披头士活跃期正值全球范围的爱与和平运动,他们的歌里展现了乌托邦的美好愿景;鲍勃·迪伦正处于世界的风暴,无数的人听着他的歌,向着瞭望塔一路前行;到了80年代,MJ带领着全人类一起摇摆,高唱Beat It;同一时间的中国乐坛,罗大佑歌唱城市化进程的阵痛与忧愁,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远在千里之外的崔健同样遭受着社会巨大的变革,这种撕裂感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魔岩三杰;再到后来,当年在鲍家街唱着《晚安北京》的汪峰住进了24小时有热水的家,他思考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每一代人的所思所想就是如此的更迭,像朴树在20年前所唱,“我要把自己打扫,把破旧的全部卖掉”,年轻人就该唱自己身边发生的东西,而非是课本里、我们过往所听到的CD里面的声音。没有谁是谁的复制者,这也是为何口口声声说“我不会再来录综艺”的朴树,又来到了《明日创作计划》的录制现场,逃不过真香定律。

说了这么多,要不我们来看看,首期《明日创作计划》里,都有哪些新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没多两句,你便发现了胡期皓跟前辈完全不一样。过往无论是陶喆还是方大同,他们都是传统经典R&B的路子,来自70年代摩城唱片的熏陶,更注重旋律线、以及各种转音的处理;可胡期皓的曲子里不仅有优美的旋律,更注重了节奏的流动,你听他的整个flow是有变化的,不仅重拍在移动,且忽然会给你来一下饶舌里常见的三连音,或是连续的16分音符;在旋律里体现节奏的变化,这原本应该是成熟的R&B写作者的高端玩法,可对于胡期皓来说,这仿佛是他自开始学习创作便掌握的技能包。

除了表达方式,音乐文本当然也是创作里重要的一环。首期节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学员——我把这一票投给蒋先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歌里带着绝对的诗性,90年代的浪漫想象,让我想到了朴树早期带着苏俄民谣风味的《白桦林》,一种类似“知青民谣”的伤感色彩;而副歌那一句,“你去找宇宙飞船,我去引开保安”,这种幻想主义风格又和天马行空的五条人类似,仁科脱口而出地说:“县城科幻”,非常好的形容。蒋先贵说,无法形容自己的音乐是什么风格,他只想通过音乐去抚摸听众的灵魂,这话听起来很装,但他做到了。听这首《飞向月球》,我确实想起了十多年前,我们在广州大学城的城中村里,在五条人的家,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大乐队啊,只是一把木吉他,从这个人的手里传到下一个人手里,阿茂与仁科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粗粝的方式,展现了他们作品最开始的生命力。我在蒋先贵的身上看到了20岁时仁科的样子。而当时的仁科还是一板正经的文艺青年,可现在的蒋先贵确实能自如地面对镜头、面对媒体;阿茂、包括朴树想的更多的是在地的生活困顿,而蒋先贵现在则是举头看宇宙飞船,低头看保安。年轻真好。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美就是这样的结合体,他吸收着欧美摇滚乐的养分,但又保持着自己民族的在地性;玩的都算是民谣的大类,他的传统,他的负重,还有他的野性都很突出。

还有一位让我记住的名字,迈利撒,我形容她为“无国界的流行乐”。因为隔离的缘故没赶上现场录制,迈利撒以视频连麦的方式,完成了她的演出。我很高兴地见到她被顺利“录取”,我们比的是创作,她的创作自由无边界,不拘泥主流与独立,也说不清是POP、R&B、New Age,what ever,创作就是不受限制的音乐。

现在只是节目的第一期,接下来,在《明日创作计划》中会听到哪些新的东西,无论是表现手法、音乐文本、舞台呈现形式……我希望在这里能看到未来。

【未来是美好的,但历练是残酷的】

对了,毕竟这是一个搞创作的节目,所以节目中会有一些小科普,包括在赛制上也会专门的设定。如首期的“录取考核”,先是30秒highlight展示,作为第一道关卡。

这个赛制非常有意思。在象棋里,有“三步不出车正死棋”一说,而在流行音乐的制作中,也有着“45秒内一定要到歌曲副歌”的说法。到了短视频时代,这种情况变本加厉,我常会听到身边很多朋友抱怨如今短视频平台上的“黄金9秒法则”,即“从第一个到这一句的卡点刚好是9秒”,许多人对此深恶痛绝。

拜托,30秒真的可以决定一首歌的好坏吗?

可事实就是,这确是所有音乐人面对的事实。

刻在我们DNA里的许多作品,他都必定有一段highlight会让我们记住。像邓紫棋举的例子,皇后乐队的《We will rock you》,“砰砰嗒”,这个鼓点起来,所有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接下来的歌曲发展,它的highlight甚至不需要是演唱;包括我们所能记住的很多的精彩前奏、或者是精彩的solo……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力图让你记住我,这是每个创作者都必须要磨炼的必杀技。

你看,五条人虽说是搞独立音乐的,他们的歌绝对不按章法出招,但仁科阿茂作为广州购书中心曾经的初代打口碟老板,本身也修炼了从满仓库的打口碟“洋垃圾”中淘出宝贝的能力,“能从30秒钟判断一首歌、甚至一张唱片的好坏,是阿茂的独门武器”,五条人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我想到五条人,也会立即想起“我骑着单车牵条猪”的旋律,或是在《一些风景》唱片最开头的那一句怒吼,也是他们的highlight。

过去,我们所理解的独立音乐人,他必须独立发行过一张专辑,能办一场个人演出专场(即有自己的15首歌),能有完整的、成体系的创作语言,这才能被称作是一位合格的歌手。

这样的标准显然是落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