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李学静上小学的时候,和她一样从小湾村来的孩子被城里娃称为“山汉”。

即使都生长在黄河边,蜿蜒的河道和狮头状的山岗,也能在年少的孩子们心中隔出了优越感。

李学静哭过一回,但家里的大人说,咱本就是“山汉”,山就山呗。

谁说山后不是秘境。

当年,在沙坡头对岸的上游村,有四个主要的聚居村落,分别是大湾、小湾、大柳树与岔河。其中,小湾偏西,是“上游”中的上游。由于黄河在此向西北打了个拐,再往东绕了个270度的“几”字弯,小湾和大湾因此得名。又因为两村之间有古长城所在的山岗相隔,因此,拥有不到200户的小湾村,犹如遗世独立。

“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就像世外桃源一样。家里虽然有电冰箱、电视机这些现代的元素,但生活状态很原始。建筑大多是土坯的房子,门上有栓,但没有锁。”

“到过年时,大人们会开个三轮,到镇上办年货,我们就爬上山头听。听到摩托的声音,那就是爸妈带着好吃的和新衣服回来了。”李学静回忆道。

2004年,为了配合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小湾村全村搬迁到了中卫市。工程建成后,水位上升,小湾村曾经毗邻黄河的田地已经被没过。

再后来,定武高速公路的沙坡头黄河桥建成,如一条巨龙般穿越群山。没有人居住的小湾村,变成了一片山中的绿色谷地,原有的道路和耕地还依稀能见。

“山汉”们,带着小湾的记忆,离开了世外桃源般的山。

2

三年前,李学静生了孩子,去社保局办生育保险。正巧碰上黄河·宿集的招聘会。

“我看到工作地址——‘原上游村’,原来是我家啊!我就想去看看这个地方到底在弄什么。”

就这样,她来到黄河·宿集,成为了一名线路管家。黄河·宿集的创始人陈祖品说,看到李学静,就看到了乡愁。

陈祖品是温州人,在农村长大。为了黄河·宿集,他埋头在黄河边干了7年,说到底,也源自一份乡愁。7年里,他依照传统村落的文脉,重新梳理古村的肌理与风貌,黄河·宿集也因此成为了西北乡土记忆的代表。

今年,陈祖品造完了几栋新房子,决定为黄河·宿集增添一个新品牌——“在小湾”。

沙漠和黄河不断重塑着土地,曾经的小湾村虽然消失了,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村落记忆依然值得保留与延续。

因此,亲近感,是“在小湾”最明显的特点。

12间房相互毗邻,依山岗而建;前院里,和曾经的小湾村传统农舍一样,设有下沉式的坐席,客人们能坐在一起喝茶谈天;

泳池也移到前院,与热闹的小湾吧相邻,构成大片公共区域;围墙如小湾村民居的土墙一样低矮,身在墙外也能被院中热闹的嬉戏场景所感染。

室内的公共区域里,陈祖品用自己收藏的一批欧洲中古家具,构建出更有现代气息的小湾客厅。其中包括Grete Jalk、Ejner Larsen & Bender Madsen、Johannes Andersen等众多丹麦知名设计师作品。

这些家具大多生产自上世纪中叶,为新造的空间增添沉稳的岁月感,也为小湾村的新旧故事,赋予了时间的深度。

3

确切地说,“在小湾”一共有 11.5 间房,因为时装设计师燕子几乎有一半时间都住在这儿。

去年五月,燕子第一次来到黄河·宿集,就不想走了。“这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燕子说。与陈祖品出于同乡,更让她觉得这片土地犹如第二个家乡一般,亲切无间。

在听陈祖品讲述小湾村的故事后,燕子决定成为“在小湾”的第一位居民。

“小湾村的故事,让‘在小湾’拥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也非常有纪念意义。陈祖品的这份执着也非常打动我。”

燕子提出与陈祖品共同合作打造“在小湾”,她还将自己心爱的大众老爷车停放在前院,为重生的小湾更添一抹风情。

“我希望在纪念小湾村的同时,‘在小湾’能成为更多人的家,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一起将小湾的记忆守护下去。”燕子说。(中国日报宁夏记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