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赵向阳

日前,济南一家大润发门店被媒体曝光存在将变质猪肉清洗加工后再出售的现象。此事一经报道,引发各界热议,隔夜肉也被外界视为整件事的罪魁祸首。

客观来说,在大润发变质肉事件中,这个锅不应该由隔夜肉来背。无论是从经营效率,还是实际操作来讲,“不卖隔夜肉”对于大多数超市而言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通常情况下,为了迎接下班后的销售高峰,超市下午三四点开始需要重新调整排面,增加生鲜商品的陈列数量和品种。这种操作也就是所谓的生鲜二次开店,这在一定程度导致门店出现隔夜肉。

在法律层面,亦没有任何一条法令规定超市不得销售超过24小时的猪肉。只要鲜度管理得当,猪肉保质期可以达到2-3天。

事实上,新鲜猪肉经过一整夜的冷藏保存之后,肉质更加紧实、美观。一些企业的精品猪肉往往会采用隔夜肉来加工,这也是行业通行的做法。

因此,“不卖隔夜肉”只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部分超市而言是不现实的。钱大妈“不卖隔夜肉”有一套自己的门店运营逻辑和商业模式,但若要将“不卖隔夜肉”上升为行业标准,那便有些矫枉过正了。

那么,大润发错在哪里了?我认为,是管理出现了问题。

首先,从操作层面来看,它的猪肉保鲜没做到位。从大润发猪肉柜组员工娴熟的操作可以推断,将变质猪肉二次售卖已经常态化了,这其中猪肉的鲜度管理存在很大问题。

其次,大润发对食品安全及操作流程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而门店员工却能在如此严格的制度下做出这样的事情,这说明它的制度如同虚设,缺乏约束力。

再次,大润发员工销售变质猪肉的行为,其主要动机是为了控制损耗、完成KPI、获得奖金。如此一来,损耗是控制住了,但食品安全却埋下了隐患。

《第三只眼看零售》注意到,在整个事件中,无论是门店人员出于KPI的考虑将本应报损的猪肉二次销售,还是总部下发的寥寥数语整改通告,自上到下都体现出一种只为解决眼前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

这种短视行为可以说是从上到下、从总部到门店保持了高度一致。

门店人员的短视在于,他明明知道销售变质猪肉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即便不出现食品安全事件、不被媒体曝光,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最终导致门店销售下滑,影响到自己的收入。但他不会考虑太长远,只想着本月或者本季度的指标完成,拿到奖金。

总部的短视在于,出现问题之后急于处理员工,给外界一个交代,其调查也只停留在事件本身。总部应该想到,在有规范、有条例、有流程的情况下,还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制度的问题,模式的问题,或者更深层次的问题。

如果说门店的问题在于“知法犯法”,而总部的错误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次变质猪肉的问题解决了,下次也许农残超标问题又该出现了。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在零售行业,济南大润发并不是孤例,大量的功利主义、短视行为制约了企业发展。

具体表现就是,只问收获,不问耕耘。总部把KPI压到门店,却不在培训、人力、设备上进行投入。而门店人员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既然要KPI,我就给你KPI,但却以牺牲门店的价格形象、商品品质、顾客口碑等为代价来达成。

如此算下来,貌似都完成了各自的KPI,但企业经营却一塌糊涂。

这些年,企业界都在强调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为什么突然会有如此感慨?这是因为你缺少什么,就会念叨什么?

放弃短视行为,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