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国》这档节目是央视在2018年推出的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由朱军作导演并主持,应用现代新舞台科技与时代的老照片,把许多复杂的情感承载在“信”上,借以著名演员以及观众熟知和喜爱的各界文艺工作者之口,为观众带来一段真情实感的视听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知的人,不为人知的故事

节目秉承着“理应受到更多关注的信件”为挑选信件的要求,传递“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

在开头一段简短的视频记录中,便可以发现导演朱军和节目组的工作人员的日常——挑选信件。

有的人物熟知,故事熟知,但是却不曾了解过时代的背景。这些曾经或是漂洋过海,亦或是穿过炮火的一封封家书,虽然只是文字的遗存,但是其中情感是无法比拟的真挚。

朱军在节目中说道“讲的是文字,记录的是心声”。正是这些心声,让我们处在如今的太平盛世,看遍锦绣山河,才能体会到几十年前,炮火连天却又带着希望前进的执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每季选择一个书信的主题,每期共有三到四封信件。每封信件的朗读时间虽然不长,但是背后的故事及其精神却是无穷无尽的。

这一季选择的信件,每一封都足以体现中国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操以及深厚的家国大义之情。

第一期由杨烁、杨洋、张少华、蒋勤勤、唐国强分别为我们带来了朱德、黄继光、邓芳芝、江竹筠、聂荣臻的信件。

其中江竹筠,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江姐”。她被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面对严刑拷打,依旧拒绝向敌人低头,坚持不交出军统所需要的中共地下党的情报。

这一段故事从小就被我们所熟知,无论是长辈的讲述,还是课本的描写,都足以让人潸然泪下,感叹一句“巾帼不让须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我们却不曾了解,江竹筠作为一名坚韧的共产党员,同时,她也是一位母亲,一个家庭的妻子,一名女孩儿。

她呈现给大众的,都是宁死不屈坚硬的一面。但是这次,由蒋勤勤带来的信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于亲情的渴望,以及对希望的期盼,都是十分感性、柔软的。

蒋勤勤在接到节目组带来的信件时,发出感叹:“这不好读”。

这封信写于新中国成立前2个月,此时江竹筠仍处于狱中。但是,她在信件里写道“我有着必胜和必活的决心”。

蒋勤勤用她亲切温柔的嗓音,带着笑意读到这句话时,底下的观众仿佛被感染,回到了过去,看着坐在铁栏杆内的江姐,纷纷感动,鼓起了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当时中国革命党人坚韧不拔的军人风姿,以及内心赤忱的热爱。

把年轻的身躯奉献给国家,为国效力,为百姓谋求幸福的未来,无论放在过去还是今天,都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伟大精神。

这封信的收件人,江竹筠称他为“竹安弟”。在主持人朱军的解释下,我们才知道,原来“竹安弟”并不是江姐的亲弟弟,而是江姐丈夫彭咏梧的前妻谭正伦的弟弟。

其中渊源说来话长,在彭咏梧曾以为自己的妻儿在爆炸中身亡。有一日,却在街上见到了前妻的弟弟,这才知道家人都活着。

弟弟谭竹安见到了姐夫的“新妻子”江姐,一开始,对她的行为十分不满,却被她身上大义凛然的气质所折服,后来一直以姐弟相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竹筠和彭咏梧献身革命事业,将儿子彭云托付给谭正伦和谭竹安抚养。江姐在狱中写信关怀谭竹安姐弟,同时也体现对儿子彭云的想念。

这些柔软的情愫,在江竹筠往常留给大众的印象中完全不一样。信中,她的情感是克制的,像是被堵住的洪水口无法得到宣泄。

亲人一直是她在心中无法放下的大石头,即使她能预感到希望的来临,却还是无法释怀对于儿子的担忧。

可惜的是,江姐依然没有扛过这两个月,在建国前就牺牲了。儿子彭云则由谭正伦抚养长大。

简短的信件中,随着朱军对于背后故事的介绍,足以让观众感慨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竹筠对于家国大义的深厚,同时导致了对于家庭的浅薄。谭正伦作为革命党人的坚实后盾,不计前嫌,照顾彭云,并视如己出,她做出的牺牲也并不比江竹筠少。

通过这薄薄的一张信纸,以及蒋勤勤真情实感的朗读,大众感受到真挚炽热的情感,了解到了不为人知的故事。

新旧结合,焕发新生机

将舞台的新科技与老照片相结合,辅以“朗读”和“解释”交叉出现。这一新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全然不同的视听效果。同时加以观众所熟知的影视资料相结合,打造了电影化的节目效果。

蒋勤勤带着信件上台,随着朱军一句“让我们打开信件”。照射在舞台上变幻莫测的光影,以及地板特殊设置得仿若机关一般的灯光,一下子将观众拉进时空隧道,穿梭回江竹筠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板的方块一块块“掉落”,将蒋勤勤所在的“读信区”与朱军隔开,为信使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环境,不仅给予观众独特的感受,同时也在调度上体现出节目的创意。

开头,是电影《烈火中永生》的影视资料片段,江竹筠抱着儿子彭云,脸上带着笑容,快速在观众心中将她与“母亲”联系在一起,承接出接下来的信件内容。

同时,在“信使”的选择上,节目组也下足了功夫。这一期除了蒋勤勤作为读信者之外,还有杨烁、杨洋以及唐国强的朗读。

杨烁朗读的是开国将军朱德的信件。杨烁沙哑醇厚的嗓音,十分符合朱德将军的特点,加之其情感的塑造,更符合了信中朱德的无奈之情,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洋则是带来年轻士兵黄继光的家书,因为年龄相仿,并且杨洋本身曾经也是一名军人的缘故。所以,他在读信时,更能体会黄继光当时的心情心境,以及对于中国军人的崇拜之情。

蒋勤勤在第三位出场,同为女性,更能够设身处地的体会江竹筠的心中的感性,亲切的嗓音,像极了信中姐姐对于弟弟的叮嘱。

老照片和老信件都传承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以及精神,虽然不能真正回到过去,但是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也十分震撼人心。

朱军在一旁的解释,更好地让观众了解信中每一段的真正含义以及背后的情况。除了情感的宣泄,同时收获的还有对于历史的敬畏。

朱军作为一名老牌主持人,在这一节目中却成为导演,不难看出其自身的素质是全面均衡的。人文科教类的节目放在他的手中,十分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以及难能可贵的精神,同时也在“硬件”的光影、舞台调度、信件选择上给予观众惊喜。作为央视出品的综艺节目,是十分不错的表现。

由蒋勤勤带来信件的朗读,同样也是一种“新旧”的结合。

蒋勤勤读完信后,跟朱军提到自己的姥姥也是在渣滓洞帮助整体烈士遗物遗体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骄傲的党员。并且说道,自己的姥姥年龄比自己的母亲年龄还大。

老党员的家庭对于中国的发展,自然是有着更多的感慨之情。因为体会过了艰难的苦日子,一步一步从泥泞里走出来,到现在平坦的柏油路,不禁感叹:这都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换来如今的百姓安居乐业,不再因战火硝烟的纷飞而日日以泪洗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新旧情绪的结合,焕发了新的感受与体会,传承出不一样的勃勃生机。

央视领头,发展文娱产业

《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再到《信·中国》等等。央视出品的科教节目,正在一步一步地创新,同时不丢失文化内涵,努力为观众打造出老少皆宜的电视节目。随着量的积累,迎来新的质变。

国内的综艺一直被诟病于“创意”,无论是购买国外节目的版权,还是模仿的节目,都不难看出对于“创意”的缺失。

优秀的值得学习模仿,不好的就去改良改进。但并不是照搬全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核心的创意与本心,必须是自身就拥有的,只有中心是坚固的,整档综艺才能够做到兼备有序,而非外强中干。

近年来,无论是电影的发展,还是综艺节目的进步。可以发现,国内的综艺正在逐渐摆脱“模仿”的标签,国内文娱产业的工作人员正在用努力告诉大众:我们行!

《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等节目,不需要过度的宣传和营销,同样能够收获一大批群众的关注。相比起流量,如今的节目更需要的,是用心和思考。

央视办综艺,一直致力于挖掘文化的价值。结果同样能够体现——只要有心,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只要选取其中一个点就可以做出很多精彩的节目。这一点,是值得其他卫视去学习借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中邀请来的嘉宾,除了老戏骨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演艺圈的新星。例如,杨洋、张艺兴、易烊千玺等等。他们身上的信念感,并不比老戏骨少。

老一辈对于台词的把握,一字一句都可以体现经验之多。值得欣喜的是,这种宝贵的信念感并没有在新一代物欲横流的圈子中消失,反而传承在每个新星的身上。

这正如每一封信件中为国奉献的英雄们一样,曾经的他们为了祖国百姓抛头颅、洒热血。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没有把他们忘记。时刻牢记心中,在国旗下回忆,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回忆,在面对大好河山、锦绣前程的时候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新旧的传承,是时代的记忆。他们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永远新生!

时代的传承,精神的塑造,让人看完节目只想感叹一句:寥寥书信语,铮铮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