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东汉时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光长河中,印度佛教不断与中国本土的习俗相融合,演变成了如今中人民所看到的样子。

但在演化的过程中,佛教也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教义,例如教中的丧葬仪式,以及有德高僧圆寂后遗留的舍利。舍利子分为碎身和全身,碎身舍利就是人们印象中的一颗颗“小石块”,而全身舍利则是高僧圆寂后,尸身经久不腐,而被塑上金身,受万世香火。著名的高僧无暇禅师、六祖慧能等都享此殊荣。

我国幅员辽阔,信仰佛教的教徒众多。在一众信徒中,有一人竟然“虔诚”到了无法言喻的地步,他究竟做了什么?

世代信佛

1925年10月,林观荣出生于江西小山村的一户农民家中。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狼烟遍地,各路军阀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占州夺城,他们不顾人民的生死,自相残杀,反而让日本、俄国等列强坐收渔翁之利。

由于军阀们争夺的主要是中国未来的主导权,因此他们的目标主要集中在了中原、南方或者东北等地的富庶大城市,林观荣出生于江西,这个省份位置较为偏远,加之是在一处小山村,这样的地点反而享有一丝宁静。

在这片片刻的宁静中,小山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乱世中倒也逍遥自在。

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以来,为躲避北伐游牧民族,原先在北方兴盛的佛教逐渐转移至南方。数千年的不断积累,使得佛教寺庙在南方遍地开花,由此收入了一大批南方信徒,如林观荣家所在的小山村也有着数座寺庙

但凡盛世,道士闭门修行,和尚下山捞钱,而乱世时节,则是和尚关门避祸事,道士下山救人,古今大体如此。此时正值战火纷飞的时代,除极个别爱国僧人出寺救国外,大部分和尚都在庙中避世。林观荣所在地的寺庙也不例外。

由此林家数代人都笃信佛教,这自然影响到了家中的幼子林观荣。年幼的他也学着家长们的样子,烧香磕头,整日里不沾荤腥和酒水,饮食皆以素食为主。

虔诚信徒

随着林观荣一天天长大,他开始在田间地头耕作。可是这位佛教信徒虔诚的实在是“有些可怕”。在农作物收获以后,除了自家使用外,他会将其全部换成银钱,贡献给寺庙的功德箱。

如果是一次两次,周围的人倒也可以理解,然而林观荣一做便是一辈子,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林观荣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蠢笨愚鲁,按照佛教教义这反而是在行善积德,颇有一些“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境界。

除此之外,林观荣和同为佛教信徒的父亲还自发为山上的寺庙凿山开道,他们计划修一条从山上直奔山下的石板路,以方便僧侣们下山活动。

那个时代民不聊生,即使是山村中的人们享有片刻宁静,也仅仅是勉强度日,又有谁有精力去修路?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机械运输,林观荣便和他的父亲将青石板一块一块地徒步背上山,最终一条山路竣工,堪称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林观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之后,由于笃信佛教,也决心和师父们一样远离女色,决心不娶妻,闲暇时就会如以前一样去寺庙中修行。然而同为教徒的全家人却上了火,“信教归信教,林观荣你不能让我林家从你这断了香火!

于是,在家人们的强烈要求下,林观荣半推半就地娶了一房妻子。又“百般不愿”地生了一个儿子。在“完成任务”后,林观荣继续前往庙中修行。此时的他,除了没有剃度,已经和寺庙中的僧侣别无二致,算是名“编外”的和尚。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观荣的儿子渐渐长大,他的父母也在岁月的磨砺中去世。林观荣依然信仰不变,并且在他的影响下,他们老林家也延续了笃信佛教的传统。

他为自己的儿子取了一个颇有禅意的名字——林上水。年幼的林上水同父亲一样,也是受着青烟袅袅的熏陶,在一片僧侣的诵经声中长大。除了四书五经,几何代数,他接触最多的也是佛经和宗教活动。山村封闭的环境使一代代人的成长轨迹宛如复制、粘贴一般。

金身遗像

长年的劳动生涯让老父亲林观荣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在儿子刚到壮年之时,林观荣就已经不行了。弥留之际,这位一辈子虔信佛教的老先生只有一个愿望,在自己“圆寂”后,希望儿子林上水能够为自己举办缸葬,若尸身不腐就塑上金身,像高僧那样为自己留下一具完身舍利。

所谓“缸葬”,是指在得道高僧们被塑为肉身菩萨之前,先将尸身经过特殊处理的,然后放入缸中的前奏部分。这样的宗教葬礼只有佛门中的高僧才有资格完成,连一般的僧人都只能驻足观看。林观荣仅仅是沙门中的信徒,按理来说是无法用这种方式下葬的。

人们常说入土为安,但这显然不是林观荣的愿望。加之老父亲一生也没有什么别的要求,林上水便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请求。在确认父亲病逝后,林上水采用特殊的工艺,将父亲的遗体进行了处理,并放入了事先准备好的大缸之中,深埋地下。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不知是父亲坚定的信仰感动了上苍,还是如今的防腐技术太过厉害,在被土中重新起出后,村民们发现林观荣的遗体除了略有干燥,几乎没有什么损坏。

林上水大喜过望,认为这一定是父亲虔诚的信仰,最终让其位列“高僧”之列,便遵从父亲临终前的遗愿,为他塑上金身,供奉在家中。

从此林家多了一尊“金身像”,祭拜祖先时应该说非常方便,林观荣也如愿以偿,得以在家中享受儿孙们的香火。只是同村的村民们从此路过林家便有些心惊胆战,更不必说过来串门,毕竟不是谁家都有这阵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