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老区苏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日前,记者走进汕尾、河源等革命老区,实地感受今昔巨变和乡村振兴发展新貌,听听老区苏区奋战在一线、生活在基层的干部群众声音。

暖阳笼罩下,汕尾市红宫红场旧址闪起点点金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600多年前修建的孔庙学宫坐北朝南,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外墙的红色则见证了另一件大事。1927年,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夺取政权,并在孔庙学宫召开了海丰工农兵代表大会,中国第一个工农红色政权在此诞生。

在汕尾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超过600个革命遗址星罗棋布。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鼓与呼的声音穿越百年,久久回荡在这里的青山碧海之间。红色记忆正在被唤醒,红色星火得以传承,革命老区焕发新生机。

  “一村一策”

  用好用活红色资源

漫步乡间,海滨城市赤日炎炎。在海丰县新山村红色文化馆门口,一群小学生刚刚结束参观。“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未有改变,百年只不过是考验……”红宫红场彭湃烈士像前,数十名穿着整齐队服的中学生唱响青春之歌。

走进红宫,海丰农会会旗、彭湃题字等泛黄文物静静诉说着革命篇章。“最近‘腾蛟起凤’海丰孔庙历史文化展、平民医院历史展,给游客带来感悟海陆丰历史的全新视角。”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馆长陈火金介绍。

新山村红色资源丰富,彭湃曾多次来此开展农民运动。如何做好“一村一策”,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从2018年开始,新山村着手打造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农会旧址、农军赤卫队队部旧址等红色史迹完成修缮,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馆以及红色文化街等工程逐步落地。

穿好红色“外衣”的同时,新山村还不断强化红色“内芯”,如今已成为省红色党建示范村。新山村党支部书记吕湖泳告诉记者,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年游客总量仍有20万人次。村民收入也随之增加,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万元,相比2016年增长达188%。一片极具岭南特色的民宿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

作为红色旅游胜地,汕尾推出红色文旅专线、十条红色文化精品线路,把红宫红场、彭湃故居纳入“红色护照”“打卡”点。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汕尾市红色景区景点接待游客人数突破30万人次,革命老区焕发出红色文旅新活力。

  产业兴旺

  群众过上新生活

位于汕尾城区红草镇西北部的长沙湾南畔,有一座晨州岛,素以“中国蚝乡”闻名。在这里,有四处可见的蚝壳装饰,有诉说历史变迁的彩色壁画,有红花绿叶交错映照下的海边步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兴旺。据了解,该村2019年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村民们住上了“蚝”宅、开上了“蚝”车。2020年底,该村被授予“广东特色产业名村”牌匾。

蚝乡如何利用曾经的“饭碗”走出新路?

近年来,晨州村初步形成了集技术研发、科学育苗、绿色养殖、精深加工、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脆炸晨州蚝、粉丝蒸大蚝,一道道特色生蚝菜式见证着食材与厨艺的碰撞。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城区“粤菜师傅”晨洲村特色培训点今年4月底成立,内设多媒体课室、实操培训室、“蚝门九式”展馆等,推动晨洲村养殖业及餐饮业有机结合。

晨州村还与华南理工学院共建智能乡村产学研用示范基地。“我们主要负责提供水质检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刘永桂介绍。

海洋赋予老区蓝色经济,而土地的果实同样“香甜”。行走在海丰县可塘镇油占米基地,记者采访的时候正值水稻生长季节,美丽乡村被万亩绿色环绕。

“这里属冲积平原,矿物质丰富,土壤较为肥沃,而且海丰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农民有代代相传的丰富经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陈建伟说。近年来,广东省农科院一直为海丰油占米品种改良、栽培方法、大米加工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指导,小小稻种有了强力的科技支撑。

在培育出优秀水稻品种后,为了打造农产品品牌,让农产品走出海丰、走向全国,海丰县大力实施海丰农产品和特色产品“5G互联网+直播电商行动”。去年疫情期间的助农支农直播活动中,一小时内售出油占米6万斤,交出了优秀的成绩单。

南方日报记者 钱明雅 南小渭

编辑: 谢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