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声声,歌声阵阵,《阿佤人民唱新歌》穿透雨雾、激越群山;佤语“加林加林赛”,响彻南滚河岸,激荡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了!

8月20日的沧源阿佤山,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

今年6月,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细数佤山巨变,报告阿佤人民幸福生活,表达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拳拳之心。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

“盼着能有回信,但心里没底,没想到总书记真的回信了。”班老乡班搞村支书尼红说,“大家的心愿就是要把我们的幸福生活报告给总书记。”

大家奔走相告,分享喜悦。

20日一大早,班洪村乃至附近乡镇的乡亲们早早赶到下班坝,翘首以盼。

10时许,省委书记阮成发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来到这里,向老支书们及阿佤山广大干部群众传达总书记的回信,与大家共同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

心向北京、拥护核心!村中空地正前方,矗立着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时和佤族群众在一起的巨幅照片。

“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你们好!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双手捧着回信,细心传阅,给总书记写信的老支书们激动不已。

一张合影、一封回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着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体现,是边疆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深刻诠释。

沧源是集革命老区县、佤族自治县、中缅边境县、民族直过区“三县一区”为一体的县份,佤族是边疆“直过民族”。

党的光辉照边疆。新中国成立,阿佤人民告别原始社会生活,一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实现了第一次“千年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阿佤人民整族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二次“千年跨越”。

边疆人民心向党。“我们10位老支书组织起来,向总书记、向党中央汇报家乡的变化、汇报我们的幸福生活。请总书记、请党中央放心,我们佤族人民,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总书记亲自回信,亲切关怀、殷殷嘱托,让老支书们和各族乡亲们倍感温暖。

“总书记,西代勐;共产党,西代勐……”回信宣读完,现场的佤族群众发自肺腑地呼喊着。佤语“西代勐”是“很好、极好”的意思。

班洪乡南板村的周荣华使劲敲击着木鼓。他一大早就带领村里50多名佤族群众,赶了6公里路来到下班坝。“听说总书记回信了,大家都很激动,要赶在第一时间来聆听总书记的教诲。”

过去,这6公里路,大家得走一个多小时。现在,乘车10多分钟就到了。

“我们从茅草房住进了砖混楼房,从泥巴路走上了柏油路,从吃不饱到实现小康,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村里发展起了火龙果、辣椒、百香果、养殖等产业,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作为村里的后备干部,23岁的周荣华表示要带领群众接续乡村振兴,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聆听了总书记的回信,在家门口端着“旅游饭碗”的下班坝村民杨艾少非常激动:“我们要牢牢记住总书记的话,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做好我们的乡村旅游,发展好村里的蜂蜜产业,把好日子过得更好。”

同村的肖叶惹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家的收入比原来外出打工挣得多。”随着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自己打算开个小吃店。

“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来说既是关怀,更是鞭策。”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杨丽萍表示,随着佤山机场通航、高速公路建设加速,将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积极把佤族文化推广出去。她说:“否则愧对总书记,对不起党和人民。”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殷嘱托,让杨丽萍这个土生土长的佤族同胞,憧憬起更美好的未来:“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好边固好边、建好美丽家园,我们的新生活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越来越美好,各民族也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字一句,饱含深情;一来一往,民心向党。

“沧源解放”“班老回归”“班洪四大嫂”……阿佤人民的进步历程,赓续着爱国守边的红色基因与血脉。

班洪乡公坎村护边员常卫明坚定地说:“请总书记放心,请党中央放心!我们一定守好边境,守好家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他与全乡400多名各族干部群众坚守在深山老林的边境线上,护卫着边境的安宁和稳定。

“听了总书记给我们的回信,我热血澎湃。”班洪村支书赛茸万分激动,声音稍显颤抖:“作为新时代的村支书,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团结带领阿佤人民,把产业搞得兴兴旺旺,把青山护得清清秀秀,把疫情防得严严实实,把边境守得安安稳稳!”

50多年前,一首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传遍大江南北。今天,阿佤人民再次唱响幸福之歌,表达了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远山含黛、森林茂密,村寨古朴、热情绽放,庄稼葳蕤、丰稔可望。八月的阿佤山,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云南网记者 李绍明 谢进 崔仁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