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安徽博物院

煮酒开时日正长,山家随分答年光。

梅青巧配吴盐白,笋美偏宜蜀豉香。

风暖紧催蚕上簇,雨余闲看稻移秧。

老夫见事真成晚,浪走人间两鬓霜。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村居初夏》,作者看到美好的田园景色忘记了心中的愤抑不平,展示了闲适田园生活的无限精彩。诗歌开头的“煮酒”就是温酒、烫酒的意思,它是古代的一种饮酒方式,正如《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桥段“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等,都是“煮酒”文化的直接体现。

古人所饮用的一般是黄酒或米酒,多少有些沉淀杂质,煮酒不仅是为了增加温度,降低度数,使酒的口感更加绵柔醇香,也是为了去除酒内的杂质。早在商代就有一种温酒的青铜器叫“斝”,斝的腹下有三高足,就是方便使用火来加热。而进入晚唐以后,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一些日常器皿也随之被安放到桌几和条案上,因此很多日用器皿出现了新的样式和品种,“注子注碗”便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后一直盛行于五代至宋元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熙载夜宴图》的局部特写

(图片源于网络)

这是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留存下来的著名画作《韩熙载夜宴图》的局部特写,此画描绘的是官员韩熙载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景,有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其中琵琶演奏场景中的茶几上就有多件注子注碗的实物,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注子温碗在五代时期的流行。

景德镇窑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景德镇影青釉莲瓣纹注子注碗是宋代盛酒和温酒的用具。注子是一种斟酒用的酒壶, 是从魏晋时期的鸡首壶演变而来的,为小口、直颈,颈下肩上饰一周覆莲瓣纹,盖顶上蹲一狮,昂首翘尾,富于装饰趣味。六棱形腹,前置上扬的细流,后置带式曲柄。注子表面所施影青釉,釉色光润明亮,有细碎片纹。

注子坐于一个较注体略大的莲花形注碗之中,使用时把热水注到注碗里面,可以使注子中的酒保持温度。注碗全形为一朵仰开莲花,碗下为高圈足。圈足外装饰尖叶形花蒂。整体器形稳重,构图富于变化,胎体洁白细腻,所施影青釉晶莹润泽,呈现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

影青釉又称“青白釉”, 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素雅异常,有一种恬静的美感,因此被称为影青釉。它的产地是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其原料选择、制作工艺、装饰纹样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代表了宋代影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当然,出土文物中,虽然以瓷质的注子注碗最为常见,但在文献资料中,还有“金注碗”“银注碗”“玉注碗”“水晶注碗”等记载,这说明在当时注子注碗的材质是多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瓷器》特种邮票

(图片源于网络)

影青釉注子注碗可以说是安徽博物院最知名的瓷器之一,1991年,当时的中国邮电部为展示名扬天下的景德镇瓷器精品,发行了一套六枚的景德镇瓷器特种邮票,其中的一枚正是这件“影青釉注子注碗”。

文:张鹏

关注安徽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