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阅读理解部分,从近几年的考情来看,每年都会出现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这是考生必须重视且突破的一个题型。文言文阅读想做好的核心就是根据上下文猜测文意,那么想要更好的猜测文意,就要对起到连接句子关键作用的文言虚词有一个很好的积累。
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
1.之
(1)代词。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示例:爱共叔段,欲立之。 (《郑伯克段于鄢》)
②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示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示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邵公谏厉王弭谤》)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示例: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示例: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示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3)动词。到……去。
示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
例1.下列各选项中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人非生而知之者。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例1.【答案】A。解析:“无丝竹之乱耳”意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之”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也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为代词,指知识和道理;C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之”为助词,是定语的标志,可意为“的”;D项,“长幼之节”的“之”为助词,是定语的标志,可意为“的”。本题答案为A。
2.然
(1)助词。
①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子”“……的”。
示例: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 (《范文正荒政》)
②用于句尾,表比拟,可译为“像……一样”“……一般”。
示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有时在对话中也做对答词,表肯定,可译为“是的”、“对”。
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形容词。表肯定,可译为“是的”、“对”。
示例: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陈涉世家》)
(4)连词。
①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但是”。
示例: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黄生借书说》)
②表示承接,可译为“才”“就”。
示例: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
例2.下列各选项中的“然”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中的“然”用法相同的是:
A.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例2【答案】A。解析:“輮使之然也”中的“然”是“这样”的意思。A项中的“然”是“这样”的意思。B项中“然”指的是“……的样子”;C项中的“然”意为“然而”;D项中的“然”是指“……的样子”。故答案为A。
想要在文言文上拿下一个满意的分数,需要考生根据考情进行针对性的积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切勿一味死记硬背。生命之中最快乐的是拼搏,而非成功;生命之中最痛苦的是懒散,而非失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