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确把诸葛亮“捧得高高在上”。这是民间智慧的体现,这是民间美好愿望的寄托,这也未尝不是民间下层文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一个“捧”字用得好,因为诸葛亮值得捧!

《三国演义》最深入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因为与正统的史籍记载有关系,如巜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

自宋代起,由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镇人口占有率达到30%,gdp占到全球的75%,城市中的制造业、商业、经纪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苏州的玉器制作匠人集群,杭州的丝绸作坊......

广大市民于是需要劳动后的精神放松,不过工匠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西湖边的“楼外楼”,秦淮河的歌艇游船听柳永新谱的歌曲,也没有时间去“杨柳岸买鱼”。但是他们随时可以到坊间里弄、乡野戏台或听一场《三国志平话》之《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或爬上戏台边树上听荡气回肠的《古城会》,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一些剧目,对于罗贯中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说,小说《三国演义》受到老百姓的热捧,是长时间的历史沉淀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部封建社会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社会和宫廷的动乱史,最终饱受煎熬的还是老百姓,千百年来,老百姓最渴望的东西就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他们希望朝廷能够君臣一心,以社稷、江山为重。

《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就是以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如鱼得水。尤其是白帝城托孤,堪称春秋大义。

智慧的化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在封建帝王的头脑中是“勤劳王师”的代表,但是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智慧的化身。所以受到老百姓的热“捧”,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袁子》:“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因此我们不容置疑,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卓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西南地区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们今天评论《三国演义》,主流观点认为是追求国家的统一,宣传了忠义思想,这的确是《三国演义》大力宣扬的观点,这个是正确的。

但是民间对于忠义思想的表达却有自己的想法,精彩的“三英战吕布”,“长坂坡”,战将们一招一式的武力值使看倌们陶醉,诸葛亮一出现,老百姓马上发现,决定政治成败与战争胜负的却是智谋,而非武力值。

罗贯中成功地在长篇小说中布设了一个“智谋”高于一切的游戏规则,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自然要成为小说的主宰者,当然要受到老百姓的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顽强的传统意识

苏东坡的《东坡志林》兴趣盎然的描绘:“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北宋时期,三国的故事已经深入民间,街头坊间,到处传递三国故事。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的民间出身,决定了小说深厚的“老百姓基础”,同时也要承认,巜三国演义》同样潜移默化了民间大众的“爱恨情仇”界限。

而下层文人最感到过瘾的是一个皇权代表对下层文人(诸葛亮)的迁就和低声下气,这种主奴关系难道不是作者近乎梦幻般的想颠覆固有的权力关系和等级制度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鲁迅说过一段难以理解的话,“人往往恨和尚、恨尼姑,恨回教徒,恨耶教徒,而不恨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我的理解就是,道士们,百无禁忌,少有正统自居的味道,那手中的桃木宝剑并没有吓到哪个,因为这种东西民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