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战》连环画

1962年拍摄上映的战争电影《地雷战》,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敌后军民使用地雷打击日寇的场景。在抗战后期的华北各地,凡是日伪军经常活动的区域,无论城门、据点附近,甚至厕所周围,经常会出现一些用石灰标出的“危险区域”,而日伪军一旦看到,立即会变得非常小心谨慎,尽量踩着其他人的脚印行进。即便如此,依然隔三岔五还能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在小说《吕梁英雄传》中,民兵武装甚至将地雷直接埋在炮楼门口,当作给鬼子们“送礼”。

▲电影《地雷战》剧照

1962年拍摄上映的战争电影《地雷战》,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敌后军民使用地雷打击日寇的场景。在抗战后期的华北各地,凡是日伪军经常活动的区域,无论城门、据点附近,甚至厕所周围,经常会出现一些用石灰标出的“危险区域”,而日伪军一旦看到,立即会变得非常小心谨慎,尽量踩着其他人的脚印行进。即便如此,依然隔三岔五还能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在小说《吕梁英雄传》中,民兵武装甚至将地雷直接埋在炮楼门口,当作给鬼子们“送礼”。

▲制式地雷

国民党军地雷种类少、产量小

但在全面抗战的正面战场上,却很少听到大规模使用地雷的战例。难道说国民党军并不配备地雷吗?其实抗战初期国民党军的制式地雷至少有两种,大的直径达37厘米,厚24厘米,重约50公斤;小的直径28厘米,重约30公斤。另外,“山西王”阎锡山控制的太原兵工厂还根据山西境内群山连绵的特点,自行设计和制造了20公斤和10公斤两种地雷。

实际上,日寇攻占南京、武汉等地时,都曾缴获国民党军储存的大量地雷,不过这些地雷并未被有效使用。其中重要因素就是国民党军上下对地雷的生产和使用不重视,国民党军工署在抗战前几年,集中精力实现了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及迫击炮等武器的国产化,却并没有将地雷作为生产的重点,兵工署生产目录中出现的好多地雷型号,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已经被淘汰。生产方面的滞后,加上专业工兵培训上投入不够,直接影响了地雷的广泛使用。

▲日寇使用“九八式”探雷器

日寇特意研制新式探雷器

限制地雷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日寇已经有所防备。早在1932年一 •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坚守上海的19路军和第5军,就曾经利用收集来的白口铁皮油桶,装填炸药,制成地雷和滚雷,预先埋设在阵地侧面的开阔地和道路上,让日寇吃尽了苦头。随后,日寇凭借其国力和科技优势,预先对中国地雷威胁作了准备,命令其陆军科学研究所研制高技术探雷装置。

1938年,日寇开始正式列装九八式探雷器,实际上就是电磁金属探测器,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一旦靠近地雷等金属物体,操作人员的耳机内便会出现特殊的噪音,使得日寇工兵能够轻易发现地下布设的制式地雷。日寇工兵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影响了国民党军高层对地雷的看法,整个抗战期间,仅有四川第一兵工厂发展而来的兵工署第20厂小批量生产50公斤重的大型地雷。

▲被地雷炸死的日寇师团长

地雷曾炸死日寇中将师团长

但地雷在正面战场上也并非毫无用处,相反,川军部队曾用地雷在正面战场上击杀了1名日寇中将师团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例。这个倒霉的日寇中将就是其第15师团指挥官酒井直次。1942年5月中旬,其率部参加浙赣会战从萧山出发,向衢州方向进攻,以“摧毁中国东南地区供美军使用的航空基地”。

为阻止日寇的进攻,国民党守军第21军第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强行军赶至兰溪江东岸,在酒井师团的前进道路上,设置了数十个地雷群。5月28日,酒井的坐骑不偏不倚踩中了1颗地雷,当场引起连环爆炸;事后日寇哀叹:“现任师团长阵亡在作战第一线,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