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以知识为基础,但智慧不是知识;

智慧强调文化的活跃,但智慧也不是文化;

它是获取知识并使知识转化成文化的方式。

这番颇有哲思的阐释是怀特海智慧教育思想的缩影。

怀特海被誉为“有机哲学的创始人,深刻影响了生态教育的目的与方向”,那么,其智慧教育观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呢?

阿弗烈·诺夫·怀特海

Alfred North Whitehead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家,“过程哲学”创始人

1885-1911年任教于剑桥大学,1924-1937年任教于哈佛大学。怀特海一生在数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作。教育领域的代表作有《教育的目的》(1929)。

EDUCATION

01# 核心理念

The Aims of Education

教育的理想是对神圣的智慧的追求

在怀特海看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生存都依赖于人民的智慧。他指出,“凡是不注重智力训练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1]

教育旨在激发和引导人们“自我发展”,而“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1]虽然教育必须传授知识,但是启迪智慧更有意义。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之方法

在怀特海看来,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是没有知识也不可能产生智慧:

“一方面,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看作是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机械地获取知识,或者说仅仅是掌握实用性的系统知识或原理,那么学生的智慧发展就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不可能产生智慧。”[1]

怀特海认为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判断力,锻造其对复杂环境的掌控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特殊事例有所预见。”[1]

智慧首先是一种对知识追求的热情,没有强烈的好奇心,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古希腊有智慧的人都持有“探究一切事物,审问一切事物,并寻求理解一切事物”的态度。

好奇与审美是智慧的不竭动力

智力的发展需要兴趣和快乐[2]。

教育要寻求令人愉快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兴趣、快乐以及生命的自由发展是个体成长的自然规律,在这种规律的指引下,个体具有天然的对令人愉快的事物的感知力,而顺应这种感知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都有必要上升到美的高度。

况且教育本身是一种艺术,具有美的特征。怀特海指出:“教育是引导个体领悟生活的艺术”。在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个体本质的“完美实现”。它是“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之融合”,能够“给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3]

EDUCATION

02#实践方式

The Aims of Education

以生活实践培养能动掌握知识的智慧

怀特海强调智慧的抽象性和方法性,但也十分重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他看来,智慧是对知识的能动的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在于智慧。”[1]

教育传授知识要同生命力量与美好的生活联系起来,知识之所以伟大而有力量,关键在于“这种知识与知识的习得者的生活有着特殊的关系”。他进一步指出,不但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应用才能得以实现,整个智力的发展和获得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在生活中进行应用。[4]

在分析思辨理性和实践理性时,怀特海把思想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和融合视为“最高的权威”。也就是说知识最终要回归到实践应用上。他曾说:“希腊人是一些实践兴趣非常活跃的人。”

理性的功能和目的就是“把仅仅生存转变为好好生存,并且把好好生存转变为更好生存。”因此,知识的主动应用正是智慧的重要表现。[5]它既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思想,也不是“把智慧局限于一般工具”的功利主义思想。

以审美鉴赏培养享受学习与工作的智慧

怀特海认为,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启迪智慧,还要激发生命的活力,培养与知识、智慧相关的鉴赏力。教育就是“把想象力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唤起生活中的智慧和美”。即使是技术相关的教育也需要培养相应的审美鉴赏力。

他提出:“每个个体都体现了一种对生存的探险。生活中的艺术引导着这种探险。”[1]人的智力发展的“根本的动力”就是个体能够认可自身潜能的现实价值。智慧是生活的活力,也是领悟生活的价值与美好的直觉力。

EDUCATION

03#给现代智慧教育的启示

The Aims of Education

反对“呆滞的思想”,

知识传授和智慧培养同样重要

怀特海指出当时的英国教育中存在思想僵化、学科孤立、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将这种思想定义为“呆滞的思想”,认为“呆滞的思想”就是“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收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1]

怀特海对“呆滞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

1、“呆滞的思想"腐蚀了人的“最美好的东西"

在谈及教育时,怀特海曾言:“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一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腐蚀”。并紧接着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某些时候思想活跃、具有创新之外,其他时候都背上了沉重的知识的包袱。”[1]

结合上下文分析,怀特海所言“最美好的东西"也许正是指人类的活跃思想与创新能力。[6]而传统教育方式惯用填鸭式教学、盲目追求考试分数、轻视学生智慧培养,导致学生在知识运用以及创造力方面尚有欠缺。

2、“呆滞的思想"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命力

“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怀特海认为这种“扼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6]

  • 课程没有与生活相联系

  • 课程间彼此孤立

  • 课程制定者把课程制定的分崩离析

良好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不是不同科目的简单堆砌,而这种有机联系正是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写道:“我们教给学生代数——后面没有了;几何一一后面没有了:历史一一后面没有了;教他们几门语言,但他们从未真正掌握:最沉闷的就是文学,所谓的文学就是几部莎士比亚的戏剧,一些需要学生记忆的语言学特点、情节的分析、或是对人物的认识。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学生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1]

3、“呆滞的思想"有损人性,破坏生活

怀特海强调:“我们(教育)是在处理人的心智,而不是处理死的物质,心智绝非被动的,将人当作工具是教育理论中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1]

活跃的思想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人的心智和头脑是处于不断的活动中的。而 “呆滞的思想"式教学将个体当做堆放知识的工具,让学生变成被考试牵着走的机器,只会照搬书本、死记硬背。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面对试卷时或许可以调用知识点解决问题,但当他们走进生活,便会变得目光空洞,不知道如何利用学到的知识处理现实中发生的问题,他们空有知识的躯壳,却折损了人性,丢失了人类对生活之美的感知能力,失去了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智慧教育引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这些技术支持下,现代智慧教育不断更新教学方式。然而,智慧教育并非智能教育,在应用智能设备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智慧教育的真正理念,知识传授和智慧培养同样重要,要做到既关注教学成果,也重视学生成长。

融合智慧教育与审美教育,

培养具有审美人格的建设者

怀特海认为在兼顾专业知识与文化的基础上,智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还要具备独特的审美能力,即对“风格”的欣赏能力。

所谓的“风格”,即“专业知识”和“文化”的价值体现,这一观点旨在强调一种审美人格,一种“符合人的本质的感性的、有创造性的、超越人的有限性的积极、自由的人格”。[5]

教学理论在教学本质、规律等确定性内容的研究中束缚了教学活动中生动的美学因素,导致了对美的压抑与束缚。怀特海批判了在现代理性的驱使下,对审美冲动的压制与漠视,反对盲目崇拜真理、割裂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教育要踏准智力发展的节奏,

激发学生的首创精神

怀特海将教育的节奏表述为“不同科目和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学生的智力发育达到适当的阶段时采用"。[1]可见,教育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教学体系,让教育扣准学生的成长节奏。

此外, “创造性是新颖性的起源,是新生事物的本原”是智慧教育的重要思想

首先,他认为没有任何事在本质上不可知,整个世界是可认识的,但只能一点点地接近某个原理,却不可以完全实现这种体系的构建。因此,保持开放性的态度为这一认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打开了一扇门。

其次,创造力的培养与个人对知识的态度有关,如果认为知识是有限的,那么必然造成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匮乏。因此,智慧教育必须遵守一个原则:“为了获得知识,我们必须使自己不受知识的束缚。我们必须有体系,但应当使之保持开放。因为在细节方面总会存在有待加以洞察之处。”[1]

此外,怀特海提出创造性生成的方式是通过“摄入”。万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创造不是凭空想象,需要通过对现实存在的体察,获取相关信息进而找到创新切入点,而这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便是“摄入”的体现。

重视“创造性”的智慧教育观与我们如今强调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题一脉相承。同时,“创新”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素养?这些问题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懈探索和思考的内容。可见,怀特海在上个世纪阐发的教育思想具备高度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EDUCATION

04#小结

The Aims of Education

怀特海的智慧教育观对现代智慧教育以及未来人才培养都有着实际而深刻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他对“呆滞的思想"的批判,犹如铁拳一般击碎了传统教育强加给学生的桎梏,让我们看到了跨学科融合和美育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知识传授和智慧培养同样重要,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文化并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在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A. N. Whitehead. 0. M. 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M]. London: ErnestLimited, 1949.

[2]P. Slatte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odem Era[M], 1995.

[3]Malcolm D Evans. WHITEHEAD AN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TheSeamless Coat of Learning, 1998.

[4]David Bohm. F. David Peat. Science. Order&Creativity[M]. New York: BantamBooks, 1987.

[5]黎建文.“呆滞的思想”对德育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及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0).

[6]马舟.培养积极思维克服死记硬背——生物课教学笔记[J】.云南教育,1982(8).

【点击进入京领国际学校大数据平台,

为孩子选择美好人生】

【品牌专栏】点击下方名校查看专辑

北京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上海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广东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其他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京领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影响孩子的人生高度!和10万+家长一起,学习现代化国际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参与海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

【加入方式】长按复制ID:Kinglead-edu,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京领助手,申请加入。

【入群权益】同时您将免费获得定制化科研、升学方案,与藤校专家一对一交流的宝贵机会!

本文为京领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联系转载或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56269331

微信:Kinglead-edu

京领排名

京领传媒

京领说

京领专访

京领报告

京领数据

京领研究

京领论坛

京领资源

专家学者资源库

海外大学资源库

海外中学资源库

行业人才资源库

国际学校资源库

国内大学资源库

京领服务

京领会员

藤校计划

高端实习

战略咨询

藤校科研

京领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