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8月26日,在生态环境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介绍了“碧海202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的有关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刘德军。

今年4月20日,中国海警局联合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林草局等有关部门部署开展了“碧海2021”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主要是通过加强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岛、海砂开采运输、海洋废弃物倾倒、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等八个方面的监督检查,全面强化重要区域常态监管,严厉打击重点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严密防范关键环境生态环境风险。

刘德军介绍,今年是中国海警局第二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碧海专项行动,在总结去年相关工作经验基础上,今年重在推动执法行动常态化、制度化,主要有三个特点:

管控的重点更加突出。在管控区域上,主要是强化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和海洋自然保护地、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三个领域进行巡查监管。在管控热点上,主要是强化盗采海砂、非法倾废、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三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强化打击力度。在管控风险上,主要是强化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等两个领域重点污染源风险防控。

监管手段更加多样。区分不同检查对象,逐步建立工程项目全程监管、海岛及周边海域定期巡查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巡查的常态监管机制;联合生态环境部依托倾废监管管理系统,推行“互联网+”的执法模式,实施精准打击。目前查获的非法倾废案件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推进海警航空力量开展重点海域空中巡查,对近海重点项目进行无人机监管执法,构建海陆空立体执法模式。

机制建设更加健全。推进执法协作机制向省市延伸,自上而下建立定期会商、线索通报、案件移交、联合管控等工作制度,协同配合更加密切。各级海警机构和相关部门积极创新工作举措,河北、上海、浙江、福建、海南等地定期组织形式研判,在重点时段联合开展非法运砂船舶专项整治行动,管控合力明显提升。中国海警局南海分局和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局注重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定期联合督导检查机制,督促执法任务落实。

刘德军指出,今年“碧海”专项执法行动取得了很多的成效,截至目前,累计检查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2281个、倾倒区和倾倒项目300个、海洋自然保护地563个、海岛892个、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设施137个、陆源入海排污口1782个、砂场码头等部位720个,执法范围明显扩大,执法检查数量大幅度上升。

此外,针对倒盗采海砂、非法倾废、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突出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依法从严查处,切实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定期组织形势分析研判,明确打击整治重点,建立海砂富集区等重点海域常态巡逻机制,对采运海砂重点区域、航线实施不间断,全方位巡逻管控,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侦办涉砂案件438起,查扣涉案船舶249艘,海砂约72万吨。严打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侦破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和保护区内非法捕捞水产品案11起,截至目前,查处盗采海砂海洋工程未经环评擅自施工,破坏海岛等案件573起,行政罚款2380万元。

在发布会上,刘德军多次提到“互联网+”倾废活动监管模式对执法行动的助力作用。他介绍,通过充分运用倾废监管系统,可以精准查获违规船舶,有效弥补了舰艇巡航盲区,目前已累计查处倾废案件57起,查实倾倒废弃物近50万方。

刘德军还通报了一起中国海警局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实行“互联网+”非法倾废活动监管的典型案例。2021年7月,根据生态环境部倾废监管系统通报的线索,辽宁海警局成功查获某船务有限公司组织两艘船舶位丹东附近海域倾废许可证规定的区域外进行非法倾废活动,累计倾倒废弃物5.29万方,辽宁海警局对其作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南都见习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