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赏,纪录片导演:
距除夕还有七天,上午10点,姥姥再一次打来电话,问我哪天回家。尽管去年姥姥家换了新的座机,通话音量变大了些,但她还是听不太清我的声音。我把出租房的门窗关紧,对着手机用最大声音喊着:“工作原因,今年回不去了”、“姥姥你们过年吃好喝好啊”、“我在北京一切都好,不用担心,什么吃的都能买到”。
姥姥还是不太听得清,我还没回答完上一个问题,她就按自己的节奏接着往下讲了:“宝宝啊,今年你不回来的话,我把压岁钱给你妈,让她转给你。”
虽然我已经27岁了,但86岁的姥姥还是一直叫我“宝宝”,每年给我压岁钱。
往年回家,我都会带着相机和三脚架,在家庭聚餐开始前支起来,拍一张全家福。我的家庭不大,加上我4岁的侄女,也只有8个人,一张照片放下所有人绰绰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大连,家庭聚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伦敦,生日聚会。

虽然当时学的是摄影专业,但直到近几年,我才开始为家里拍摄全家福,向父母打听家庭相册里的故事。
作为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软件的一代,活在清晰的当下和过去:手机相册自带的时间轴,各个软件推出的年终回顾功能等。我们总能清楚地回顾自己经历了什么,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但是家庭的历史,连同上几代不太使用智能手机的长辈们,都被保存在了一沓沓厚重的相册里,很少被翻动。
我很感谢妈妈,在我出国前扫描了一批老照片,这些数字化的胶片在硬盘里,陪伴着我去了很多地方。点开一张张黑白照片时,脑海里出现的是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记忆模糊的童年,还有我出生之前的、家族成员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5年,家庭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12月31日,大连,在父亲的学校内抱着年幼的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新乡师范学院,父母毕业照。
父亲:一排左三
母亲:二排左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1984年,新乡师范学院,父母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1984年,新乡师范学院,自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1984年,新乡师范学院,合影。

后来我加入了北漂,每周视频与父母分享在北京的日常,而这个话题总会勾起母亲的回忆。2019年我在北京大学听讲座时,也曾在未名湖边停留,拍照。当看到一张母亲在近乎同样的位置读书的照片,我也会有一种遥远的亲切感。
直到最近,年初视频时,屏幕对面的母亲又问起,想在北京待多久,考虑什么时候回大连。我说:“我也不知道,但现在我还有必须在这里的理由,就像在我出生前,你们也曾远离家人,在异国求学。我不敢想象你们经历的困难,或是对家人的思念。但我相信,这种相似的经历会让你们对我有一种包容。也许某天我终会回到家里,但在那之前,我也会和过去的你们一样,经历一段独立的时光。”
2021年的除夕,我和同样没有回家的女朋友,在北京的出租屋里一起包着饺子。和父母联系时,家里其余的7个人喜气洋洋准备着年夜饭,但我在这儿也不孤独。晚饭后,和女朋友聊起童年回忆,看着老照片,我给她播放了童年记忆里的那首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8年,大连,家庭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大连,家庭合影。

【后记】
从南到北,自东向西,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也承载着生动的年代记忆,澎湃新闻/视界征集家庭相册中的老照片,请你说一说照片背后难忘的故事。
对于老照片的凝望,像是对于自我乃至整个家族过往的一次审视,与过去的点滴联通,那些故事也在不知不觉中构成了我们曾经存在过的佐证。给予我们短暂的慰藉,也提供这一年继续前行的电力。
愿以此著一本时代的家庭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