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这可能是目前市场上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资本市场甚至因为这个词的出现,而陷入高波动。

但如果分市场来看,可以看到内资和外资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根据交银国际首席洪灏的研究报告,创业板指数远远跑赢了海外指数中的中概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交银国际

这背后,实际上深刻的反映出中外投资者对待基本面和核心资产观念的两种态度。以创业板和中概互联ETF为例,创业板指数当前最大的权重股为宁德时代,其市值突破13000亿,占创业板15%的权重,同时带动电新设备等,成为创业板最大的权重板块。

反观,中概互联ETF这个最为出名的中概股被动基金,原先一直都是市场追捧的对象,其走势更是一度远远领先创业板指数。但是,自从去年反垄断以来,互联网个股呈现出跑输大盘走势,在共同富裕的情绪影响下,甚至大幅跑输纳斯达克100指数,也就说明在宏观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这一波杀跌完全是资金出逃。

从沪港通数据来看,自共同富裕提出之后,北向资金更是自2015年以后,首次出现连续两日超百亿的净流出,反映在盘面上,则是指数跌幅有限,但原先以白酒为主的外资持重仓股跌势汹涌。

这背后说明,内外资长久以来的投资框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外资规避风险,内资注重博弈

外资在政策环境不明朗的情况下,往往是选择离场观望,这点从过去一年的外资净流入和净流出就能看出。往往,净流出的时间节点是海外货币政策可能转变的时间点,以及国内政策的密集披露期。

但是,一般等到政策面有所缓和,方向一旦明确,外资往往呈现出抄底态势。例如这周,连续多日的净流入,基本弥补了之前留下的大坑。

内资的话,往往是标准博弈论理念,就是既然有被打压的,那就会有收益的。例如,教育“双减”政策出来后,资金第一时间从教育股转移到了钢琴股,逻辑就是教育减负,势必会带动素质教育提升,之后的政策也的确提及了这些方面。所以,内资在股市跌爬滚打三十年,深深明白了,什么叫有失必有得。

那如果一起共同富裕的话,什么会得利呢?

以海外国家为例,共同富裕的本质是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人群,但经验上往往是以二次分配的税收政策为主,并且伴随着发达的转移支付系统,也就是发达的全民医保、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来转移群众支付,帮助民众减少生活成本。

可惜,这几点在国内还处于早期的阶段,很难和海外相比,并且按照国内过往的传统,每一次经济转型之际,势必先以产业扶持为主,然后再以点带面的方式,往行业上游推动。例如过去十年的互联网电商快速的发展,就是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刺激政策,大兴土木建成了世界第一大交通网络后,间接降低了物流成本,才有了电商的十年大爆发。

虽然从产业结构来看,制造业的效率,在过去十年,并没有像电商为代表的服务业那样爆发式进步,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基础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但是投资性价比已经逐渐体现。

这一回,国资委在近日召开的扩大会议上提出,针对工业母机、高端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消息一出,周一盘面上工业母机板块全线涨停,不少更是20%涨停。

什么是工业母机?

工业母机实际上就是机床,是制造机器和机械的机器。虽然,机床是一个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名词,但其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制造,处于整个供应链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只有机床的精度够高,才能生产出更加精密的仪器。

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需求国,但是大量核心技术掌控在海外国家,国内机床更多的只能覆盖中低端。根据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端机床的国产化率不足10%,进口替代的空间巨大。

这一次,国资委的扩大会议中,机床的排名甚至高于芯片和新材料,市场一致认为,工业母机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如何在严峻的人口形势下,完成橄榄型收入人群的共同富裕,就只能靠科技要素来提高劳动生产力。特别是人口红利消失,互联网内卷严重(本质就是蛋糕无法有效做大),通过发展制造业,是相对而言性价比最高的领域,再配合上教育政策往劳动技能性人才的转向,以达到整个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型。

同时,在2011年固定投资达到高峰之后,整整十年过去了,原先的设备替换周期,也就是“朱格拉周期”正好开启。从今年年中的财报季来看,不少机床类个股也的确验证了这一猜想,哪怕是在上半年原材料暴涨的不利情况下,依旧完成了超预期的业绩增速。

所以,在整个行业基本面向好的情况下,市场突然发现了工业母机这一宝藏板块,而以机床为首的机械板块,很可能将会成为未来几年反复提及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