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学而》中,记载了孔子这样总结着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所熟知的儒家学说创始人,一代圣人孔子才在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学习,相比于现在我们很多人三四岁开始上幼儿园,开始数十载的学习生涯,孔子开窍的年纪是很晚的,孔子为什么直到十五岁才开始学习呢?这要从他的身世说起。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孔子的故乡在鲁国都城附近,父亲是叔梁纥,母亲是颜氏。叔梁纥祖上原本是宋国国君的后代,为了躲避宋国战乱,逃亡到鲁国定居了下来。到叔梁纥一代,早已经没落,从一代贵族接近“泯然众人”。叔梁纥因为身材高大威猛,孔武有力,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官至大夫,也算是重振了祖上的荣耀。

孔子的母亲颜氏,有人说名字是颜征在,家境贫苦,大概是世代务农。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情呢?《史记》中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野合”是什么意思,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肯定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有人说野合是指他们俩之间偷偷摸摸,不是光明正大明媒正娶,所以是野合。也有人认为,叔梁纥是大夫,属于贵族阶级,而颜氏属于最底层的农民阶级,他们这种跨阶级的婚姻,所以称为野合。

根据之后的事情分析,第一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出生时母亲十几岁,父亲叔梁纥已经七十来岁了。在孔子出生没多久,叔梁纥就已经走了,孔子大概是没有见过他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的幼年没有父亲的陪伴,在母亲的陪伴下在外婆家度过,过着清苦的生活。父母之间的关系可能不被人广泛接受甚至不被人知晓,父亲的大夫身份在幼年并没有给孔子带来什么好处。

在孔子十五岁那年,孔子那位含辛茹苦一个人把他拉扯大的母亲走了,只有三十多岁。孔子想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可是不知道父亲具体被葬在了哪里。这也可以大概推断出“野合”指的是什么意思。

孔子将母亲的棺材放在鲁国都城城门外的五父之衢,这是都城外的主干道,经常会举行一些活动,人流量比较大。孔子将母亲的棺材放到这条主干道上,人来人往,别人见了也会来了解情况:母亲死了想跟父亲合葬,但不知道父亲埋在哪里。叔梁纥是当地的贵族,在附近很有名气,找到他们也不难。叔梁纥的家本来就男丁稀少,再一看孔子这孩子,身材巨大,跟叔梁纥很像,就派人认了这个子嗣。

最终,孔家认了这个子嗣,孔子母亲也与孔子的父亲葬在了一起。孔子从以前贫苦的农村生活,变成了孔家这个贵族的新晋家庭成员。这时的孔家因为叔梁纥过世,男丁稀少,已经有些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孔子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十五岁的孔子因为对母亲的孝顺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让自己的人生发生了转变。假如孔子当初只是把母亲葬在了颜家祖坟里面,可能他也就平平无奇度过这一生了。

孔子身份的转变带来的客观变化也是巨大的:孔子有书读了。孔子的前十五年过的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的生活,还在为生活担忧的孔子,是没有条件也没有书读的。

十五岁后的孔子进入孔家,在这里,他不用像一起那样过于担心着有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同时,这里还有重要资源:书籍。一个大夫之家,或多或少肯定有藏书的。

孔子葬母,获得了贵族地位,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十五岁的孔子开始志于学,并且坚持学习,最终称为一代至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