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低血糖”,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曾有过低血糖的经历,它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症。与高血糖相比,低血糖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严重低血糖所带来的危害,足以抵消一辈子控制高血糖的全部获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低血糖,小编整理了以下几个知识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低血糖标准示是否对所有人都一个尺度
正常健康人的空腹血糖一般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但对于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方可诊断为低血糖。
两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正常人有足够的糖原贮备,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导致机体糖原储备不足,抵御低血糖的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
“低血糖反应”究竟是咋回事
大多数情况下,饥饿感、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的轻重与患者血糖高低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临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心慌、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时,即刻检测血糖结果并不低,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主要见于治疗过程中的糖尿病人,主要与血糖短时间内下降过快引起升糖激素(如儿茶酚胺等)释放增加有关,尽管这时血糖尚未达到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但患者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出现不适症状。
糖尿病人由于存在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致使血中葡萄糖不能被转运到细胞内为机体所用,所以尽管患者血糖不低甚至偏高,但由于细胞内缺乏葡萄糖,因此,患者仍然会有饥饿感。再有一点:许多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基层医生对于低血糖的诊断标准不清楚,误认为只有当血糖≤2.8mmol/L方可诊断为低血糖,才需要处理,其实,上述标准针对的是非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3.9mmol/L,便可诊断为低血糖,就需要及时处理。
低血糖、低血糖症与
低血糖反应是一回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血糖是一个纯粹的生化指标,不涉及患者症状,只要血糖结果达到低血糖诊断标准,就可以诊断为低血糖。若患者符合低血糖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低血糖症状(如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等),我们称之为“低血糖症”;若没有明显症状,我们称之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此外,还有些患者,尽管血糖不低(达不到低血糖标准),但却有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我们称之为“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人化解什么容易发生低血糖
有一些糖尿病人在喝点酒后就感觉自己不胜酒力,有头晕、乏力等症状,而很多患者认为这是自己喝醉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是因为喝酒后导致的低血糖症状出现。
一般来说在正常的情况下,酒精在进入身体肝脏后代谢就会被转变为乙醇,当乙醇被吸收到人体血液中的时候就会刺激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这个时候大量的胰岛素被分泌出来,就会让血糖的浓度下降。同时乙醇迅速的进入肝脏抑制肝糖原的分解,这样就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出现,而糖尿病人一旦出现低血糖就容易出现大脑缺氧,从而让自己感觉到头晕,甚至出现昏迷。而由于酒后低血糖症状和醉酒的症状相似,因此很容易被很多患者误认为是醉酒反应,也导致了低血糖的发生没有及时抢救,导致患者有生命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在平时喝酒的时候尽量不要空腹喝酒,空腹喝酒会让酒精吸收得更快,更容易让低血糖发生。因此糖尿病人在喝酒前最好摄入一些碳水化合物比较高的食物,或者直接补充一些糖分,这样可以降低酒后低血糖出现的几率。
低血糖危害
低血糖使胰岛素的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引起反应性高血糖,也就是苏木杰现象,不利于血糖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血糖影响脑组织细胞的供能,多次反复的低血糖可使脑细胞受损害,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甚至痴呆。
低血糖使糖友(尤其是老年糖友)心脏供血功能减弱,容易诱发心肌梗塞。